《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的皇帝》
第22节作者:
衣赐履 那人说,是我自己送给他的。
卓茂说,既然是你自己送给他的,为什么还要控告他呢?
那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会让老百姓不畏惧官吏,官吏也不会向老百姓索取财物。而现在我畏惧这个亭长,所以才送东西给他,而他也接受了,所以我来报告。
卓茂说,兄弟啊,你还真不懂事诶!人之所以能群聚抱团儿生活,却没有乱成一锅粥,区别于禽兽,就在于人讲究仁爱礼义,知道互相尊重。而你偏偏不在乎这些,难道你能像野兽那样远走、像禽鸟一样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官吏当然不应当凭权力强行索取礼物。这个亭长一向表现不错,你送他一些东西,正是礼义的体现啊。
那人说,既然如此,法律为什么又明文禁止呢?
卓茂笑说,律设大法,礼顺人情。现在我用礼义教诲你,你不会怨恨;如果我用法律制裁你,就可以让你手足无措。就在这个衙门内,往小了办,批评教育一下也就行了;往大了办,就可以要你的命。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于是,告状的人心悦诚服,屁颠屁颠回去了,被告的那位亭长听说后,对卓茂感恩戴德。
这个就是“行己在于清浊之间”,呵呵。显然,卓茂在处理事务时情法不分,整个儿一个和稀泥。听起来似乎有理,然而又有点强词夺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就这个事儿而言,卓茂的处理方式成本最低。卓茂几句话,将一个官民纠纷化解于无形,但代价却是法律被侵蚀,腐败滋生,最终会极大地增加社会成本。
我的一个感觉,中国的人情社会,几千年来就是这么形成的,许多行为,说是违法就是违法,说不违法就不违法,没有清晰的界限,在情与法之间,有一片灰色地带。就如卓茂的“行己在于清浊之间”。我们既可以说这是人生的智慧,似乎也可以说,这是模糊不清、孕育麻烦的温床。有句话叫“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我认为一定有人在河边走一辈子鞋也不会湿,但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在河边行走,先是湿了鞋,然后洗了脚,最后干脆就跳河里游泳去了。“行己在于清浊之间”,永远只是一个最高标准。就如明太祖朱元璋告诫群臣,你们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就如同一口井,你们勤勉俭朴,这口井永远不会干。是的,朱皇帝说的是真漂亮,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反驳,但官员们是人啊,是好逸恶劳的人啊,他们,他们根本做不到啊!不对,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叫海瑞。不过,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就只有海瑞一个做到了。
卓茂做官时,发生很多神奇之事,我们下回再讲。
日期:2021-05-28 13:30:58
14管窥光武帝刘秀用人策略:七十高龄老汉火箭擢升为“副国级”干部(2)
最初,卓茂到密县上任后,对原先的制度规定惯例做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改了些啥,反正手下官吏和人民群众都觉得这位县太爷实在太可笑了,就连邻县的人听说后,也都嘲笑他没本事。河南郡(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听说之后,专门给他配了一个守令(大概意思是又给他配了一个同级的县令,一个县配两个令,这么扯淡的事进入正史,一定有某种原因)。卓大爷一点没有表现出不高兴,该干嘛干嘛,一切顺其自然。几年下来,手下官吏都感觉到了卓大人的好,全都不理那个守令,卓大爷推行的东西形成教化,密县达到路不拾遗的治境。
卓大爷治下,岂止是百姓“路不拾遗”?连害虫都受了教化,特别讲究!《后汉书·卓茂传》记载,在汉平帝刘箕子时期,大闹蝗灾,河南郡二十余县受灾,嘿,蝗虫们一到密县地界,仿佛撞到一面无形的墙,全都绕道儿飞,别的县都被蝗虫吃得精光,偏偏密县一根儿蝗虫都没有。这事儿太怪,我们不相信,当时人也不信诶。河南郡督邮向太守报告,太守就不相信,亲自到密县察看,发现果然如此,这才心服口服。
权且一看哈,卓茂作为朝廷宣扬的典型,宣传口儿的笔杆子们加点“神来之笔”,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后来,卓大爷升迁当京部丞(相当于司隶校尉下面的主任秘书),密县的男女老少全都流着眼泪为他送行。到王莽摄政后,卓茂因病辞官,回归故里。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公元25年,刘秀刚刚称帝,四面都在打仗,突然把一个七十来岁的老汉任命为太傅,他这是唱的哪一出呢?我们再看一下刘秀的诏书(《通鉴》删了不少,下面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
比干是商朝的王子,给商纣王提意见,被诛。商容是与比干同一时期的贤臣。武王干掉商纣之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毕公表商容之闾(闾是古代居民聚居单位,大约二十五户为一闾),以收天下之心。
看,刘秀封卓茂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不是封卓茂本身,而是要学周武王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武王想干什么?杀了商纣之后,还要收买人心,要对大商子民们说,商纣是个大坏蛋,不得不杀,但比干、商容都是好人,是忠臣,我们就重重地表彰他们,我们受天命接收天下,你们得听我们的话,接受我们的管理。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卓茂又不是比干、商容,表彰他有用吗?我们说,有用。《后汉书·卓茂传》的末尾,给出了答案。最初,卓茂和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个人都是西汉官员,王莽摄政之后,这哥儿六个誓死不当王莽朝的官儿,一时天下共知,简直就是西汉版“六君子”,这就是卓茂“名冠天下”的原因。
刘秀称帝之后,这六个人中只有刘宣和卓茂还在世,刘宣是皇室宗亲,封他什么官职爵位都起不到引领示范作用,但卓茂就不同了,儒生,非皇室,官职低,关键是七十多了还健在,这个条件实在太难得了,赶紧封!封卓茂,就是表彰大汉的忠臣,只要忠于大汉,不但本人受上赏,而且子孙也受重赏,卓茂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供职黄门。“六君子”中已经去世的,刘秀也都找到他们的后人一一封赏。
连卓茂这样一个小小的县令,因为忠于汉朝,都能大大封赏,所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不远万里,前来投奔刘秀。但是,卓茂本人实在平庸,乏善可陈,事迹材料看起来太磕碜了,那就让宣传口儿的兄弟们摇起如椽大笔,写呗!然后,卓大爷不教而化、人不忍欺、蝗虫绕道,等等七七八八的宣传材料出笼了,平添某种神秘色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