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知道,自己能够做到这些,与自己父亲的努力,与文武重臣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文王开始重用吕尚、散宜生、南宫适等贤明的臣子,使的周部落国力日强,对外强大的宣传,调解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使得诸侯国心中偏向自己,最终选择了在商王朝面临困境的时候,袖手旁观。
周武王想着商王朝一直标榜的“天命”二字,心中不禁冷笑:或许真有天命吧,但帝辛却不知道,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天命岂是不可改的?
此刻的武王,意气风发,丝毫并不担心自己的王朝会走向末路,有着如此多文臣武将的他,他希望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将规范着人心、规范着天下运行的秩序,而自己的王朝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此刻一直到永远……
周武王有这个信心,不是对人心有信心,而是对自己的文臣武将有信心,智慧如姜尚、贤明如散宜生、勇猛如南宫适,这么多杰出的人,必然能够设计出,一整套最合适的制度,来保证自己的王朝,永远享受这浩然天命。
果然,在王朝建立之后,自己的弟弟,周公旦,设计了一整套制度,确保周王朝的延续,确保诸侯国永远忠于周天子,确保周天子的天命永不可改。这套制度就是周礼,并将周礼镌刻在了禹王所铸造的九鼎上,武王相信周礼将像九鼎一样,也将照耀着周王朝的辉煌直到永远。
周礼,也称礼乐制度,是周王朝吸取了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所设计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经历了800年的风雨,礼乐制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礼乐制度第一个核心就是把人当人。
作为现代人我们很难理解,看似简单“把人当人”四个字所蕴含的石破天惊、开天辟地的变革、进步与勇气。
周礼“把人当人”的背后,隐藏这一个可怕、血腥、野蛮的事实,那就是周礼之前“把人不当人”。
在殷商600年的时光里,崇尚鬼神是贵族的共识,特别敬重鬼神,敬重到了“不把人当人”的地步。殷商有两个制度,第一个是人牲,就是把活人杀了去献祭,第二个是人殉,就是人死后杀活人去陪葬,不但杀奴隶、平民也杀、贵族也杀,如果是举行最大的祭祀活动或者王死了,那是一定要杀贵族的。尽管周礼的制定,并没有完全消除人牲和人殉制度,但在周人心目中建立起了一个认识,人牲和人殉是不对的。
礼乐制度第二个核心就是:把神当人。
什么是神?这里讲的神,绝对不是小说演义里拥有无边法力,可以轻易改天换地的神仙。
而是指的上天与天命。
这点在现代人看来,也很难理解,但在文明初期,上天和天命是每个封建王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时文明尚处萌芽阶段,科学尚未显现威力,人们眼见周遭世界,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诸般奇异之事,决非人力所能为,所能抵挡,遂以为九天之上,有众多神灵运转万物,周遭大地,有人间帝王受命于天;九幽之下,有阎罗殿堂掌控生死。
天命之说,深入人心。
这样就给西周王朝出了一个难题。
一个统治法理的问题,殷商统治时期,深入人心的天命、鬼神还要不要?
如果不要,庞大王朝的统治就没有了依据,人心的统治就没有手段,一旦人心思辨,王朝的崩溃也就能够预见。
如果要,天命原本是殷商王朝的,为何会由周人统治呢?
周礼创造性的“把神当人”来解释这个问题。天命原本是夏王朝的,但夏犯了错误所以天改变主意将天命给了殷商王朝,但600年后殷商也犯了错误,所以天命现在在周王朝手中。
将高高在上的神,赋予了拟人化的性格,天命向人一样是会犯错的,会改变主意的。这样就解决了,在愚昧时期统治的法理问题。
礼乐制度的第三个核心是:以人当神。
周礼将以神为本变为以人为本之后,需要创造一个新的介质来凝聚族群的而力量,因为此时的外界一片蛮荒,只有团结起来才能生存,只有将人心凝聚一处,才能在恶劣的自然中生存。
周礼确定了一个新的崇拜对象,也就是圣人。最早的圣人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大贡献,第二是有大发明,如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后来再加上周公、孔子。{大禹治水呀,周公制礼作乐,大发明嘛;黄帝发明了车子(传说了);神农尝百草(传说了)},后世对周礼崇拜有加的儒家,曾经这样定义过圣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所谓圣人,就是人当中最有道德的,道德楷模。后来增补的那些圣人,诸葛亮,鞠躬尽瘁;关云长,义薄云天;岳武穆岳飞,精忠报国;被我们树为圣人,树为榜样的无一不是道德的楷模。
而自从周礼制度将人当神,有了圣人崇拜之后,中华民族从此没有了宗教情节,没有宗教也就没有宗教意识,宗教所起的凝聚人心,劝人向善的作用等都有圣人崇拜代替了。
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制定的这三条核心原则,为周礼制度大牢了坚固的地基。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殷商带来的压抑,人的事情,交给人来做,满天神佛,请你走开。
这样。
人与上天的关系,从对上天的绝对遵从,变成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转僖公5年》引《周书》},天命不讲感情,谁有德就会得到它的帮助。
人与神的关系,从神明主导人类发展,变成了“福祸无门,为人所招”
{《左转襄公23年》},福祸没有一定的规定,你做得好,你想有福就有福,做的不好你招祸,祸就来了。
感谢周武王、周公在胜利面前,依旧保持着足够的理智与冷静,他们对天命的重新阐释,对人与上天关系的而重新梳理,对人与神关系的重新界定,将殷商以来“以神为本”变成了“以人为本”。
从此之后,诸天神明的祭坛变成了人类的舞台,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后世人对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鬼神存在么?祭祀的时候你就当他存在,实际上是已经不信了,但是又不能公开说无神论。
后世的儒家,完全继承了周礼的这套说法,在面对鬼神与生死的问题时,儒家选择避而不谈。儒家的这一套做派,被墨子批判为伪君子,明明不信,却要去搞祭祀,还不能说。对此,孔子的解释是:我们举行祭祀,主要是捷鬼神来凝聚活人,当我们祭祀神灵的饿时候,大家在一起就团结起来了,祭祀是用来表达心意表达敬意,寄托哀思。祭祀不是目的,团结世人这才是目的{“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论语雍也》”}。
周,原来只是商朝政权统治下的一个小诸侯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年代,两代帝王努力下,励精图治,不断扩大影响力,终于联合其他诸侯与部落,取商而代之,成为中原各国的共主。
但是,必须看到,周武王之所以能够打败商纣王,是依靠了诸多受商朝压榨的诸侯部落。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在盟津大会诸侯,商量讨伐商朝的大计,与会诸侯多达八百人。没有这些盟友的支持,单靠周的力量,完全不可能与商朝抗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