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54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1-05-30 10:12:35
  53 西汉功臣谋反的突出特征是大都不冤枉
  天下事,开始阶段一般是人办事;一旦开始就往往是事办人了。惯性力量很大,会推动事情按照既定趋势发展,改变这种趋势往往需要极大的力量,需要能够挽狂澜于既倒、能够扭转历史车轮的伟人、英雄,否则就需要积累、甚至需要某种偶然的触发。西汉政局中,这种力量就还在积累。
  西汉君臣的博弈,暂时只能还是按照既定趋势发展。亦即,刘邦如果能多活几年,樊哙大概很难善终,吕氏一族、包括吕雉本人,也极可能都会因谋反而死。不一定是刘邦冤枉他们,更大的可能是他们都可能谋反。
  这是西汉功臣一大特征。咱们从头大致捋一遍:
  —韩信,开始确实冤枉,后来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策动陈豨谋反了。如果不是偶然泄密,虽然不一定能推翻刘邦,但占据关中和刘邦抗衡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而他能够占据关中必须的前提是,萧何或与他合伙或被他杀掉。这又可见萧何杀韩信的必然性。且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能够胜出,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有关中、有韩信。一旦没有了关中、没有了韩信,他的胜负几乎可以肯定。
  —陈豨更不冤枉,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如果不论是非对错、公平正义与否,只论他和刘邦的个人关系,是他对不起刘邦。反过来也就意味着陈豨叛乱是出于大义、公义,是起义而不是叛乱。
  —真正冤枉的是彭越。他真没有谋反。一个游击战的老前辈,如果蓄意谋反,如何能轻易被擒?!但如果不是被杀,他最大的可能是如同韩信后来一样真的谋反。如此说来,刘邦两口子肯定认为杀他又不冤枉。
  —英布更是实实在在发动了叛乱。他后悔了拥戴刘邦称帝、决心自己干一把。但他打算当的那个皇帝,应该也还是个诸侯联盟长。唯有一点令人迷惑,此人打仗是高手,在推翻秦皇朝的战争、在楚汉战争中,一直打得很好,叛乱之后面对刘邦却可谓一战即溃。其中原因可能在于,他始终只是一员战将、方面统帅,先在陈胜、项梁麾下,后在项羽、刘邦麾下,并没有战略层面的经验,叛乱后的战略布局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刘邦又是组织天下重兵围剿、在战役层面又形成了压倒优势。其中,仅曹参率领先期参战的齐国军队就达车骑十二万。他在战略、战术层面就都处于略势了。他身边哪怕有一位薛公那样的谋士、或是能早做准备而不是仓促起义,战争也一定长期化。

  —卢绾只是明白得迟了些,说他谋反也不冤枉。
  —至于樊哙,站在刘邦立场上,和后来吕雉杀害刘如意母子联系起来看,再和他老婆吕嬃决心和功臣集团战斗到底的狠劲联系起来看,就会明白刘邦并没有冤枉他。面对项羽和刘邦,他一定和刘邦站在一起;可面对刘如意母子、刘邦和自家妹子,他能和谁站在一起?!
  —在诈擒韩信之前谋反的燕王臧荼、项羽旧部利己。这两人都不能算是刘邦的功臣。利几尽管是被吓得谋反但也毕竟是谋反,并不冤枉。臧荼虽然没有谋反,但有任何一点不满意、或只要有人带头造反,他真的随时都可能放炮竖旗、宣告独立、反戈相向。站在刘邦一面看,先把他拿下还是有道理的。
  如此再看西汉功臣,特征就更加突出:所有人或迟或早、或主动或被动都要进攻或反抗,几乎没有憨憨等死的。还是那句话,他们程度不同都有点类似韩信,并没有真的将刘邦当(dàng)皇帝,而刘邦却是要真的当(dāng)皇帝。说到底,他们就是要有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嬴政想拿走不行,刘邦想拿走也不行。

  日期:2021-05-31 10:21:58
  54 后世历代功臣谋反,从隋唐开始、突出特征是大都很冤枉
  站在西汉看后来历代皇朝,从隋唐开始,功臣谋反的突出特征就是大都很冤枉。咱们也从头粗粗捋一遍看:
  —西汉之后是东汉。刘秀对功臣问题的处理可谓最好,他没有杀戮功臣,功臣也没有谋反。

  —三国。蜀汉、东吴整体上均未杀戮功臣,且皇帝也没有相应能力。曹魏的功臣问题和历代皇朝又不同。荀彧为代表的一批,一开始就是为了挽救东汉皇室并不是为了建立曹魏,后来大都被杀;正义与否另论,多数并不冤枉;他们多数也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郭嘉为代表的一批,一开始就是以建立曹魏为目标,大都全始全终。曹操在这一方面也可以算处理较好的。
  —两晋。主要问题不是皇帝杀戮功臣,而是司马皇族成员差不多都想当一把皇帝。
  —南北朝。虽然一边是汉族世家政权、一边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朝政基本特点大致相同,皇帝对功臣大都保持高度警惕,功臣大都想当一把皇帝;互相杀得鲜血淋漓,皇帝和功臣大都很难寿终正寝,又大都并不冤枉。
  —隋朝。开国功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都没有谋反言行,但政权刚刚稳定下来、杨坚就对他们不满意了。杨广继位后,他们只不过发了两句牢骚,就都被冤杀了。通常所谓功臣问题,是说开国皇帝大都会杀戮功臣,开国功臣又往往含冤而死,基本特征是冤。作为稳定的规律性的历史现象,并不是从西汉开始,而是从隋唐开始。常常有认为历代皇朝都是如此、所有的皇帝都杀戮功臣,那是一概而论、以偏概全,是抹黑中国历史。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裴寂等人,对建立唐朝的贡献比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要大,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被冤杀。凌烟阁二十四人主要是李世民称帝的功臣而不是唐朝建立的功臣,是李世民忽悠人,被忽悠了的就瞎凑热闹。当然,李世民还算开明,除张亮、侯君集等人之外,他的功臣大都下场不错。
  —北宋。石守信等人刚刚帮着皇帝拿下江山就被集体撤职,只落得个保留待遇,大家还得五体投地、感谢皇帝“生死而肉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这其实也很冤枉,只是没有冤杀而已。
  咱们的看法也就此开始变化。皇帝对功臣,能不杀就是好的,能够让他们安享天年就是皇恩浩荡。开国皇帝也大都只是在打江山阶段和大家论兄弟,一旦称帝就端起架势论君臣了;刚刚还和皇帝肩并肩冲锋陷阵的兄弟们,一眨眼就得五体投地山呼万岁。天理何在?
  —元朝。体制特殊,基本不存在冤杀功臣现象,反倒是皇族之间、功臣和皇帝之间反复搏杀,从进入中原一直到退出中原,基本没有消停下来。
  —功臣问题真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标志性的问题可以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最具代表性的当然也是明朝。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几乎都被杀了,他们的亲信将士、家人、仆人也几乎都被杀了,有统计的杀了4.5万人。他们几乎都没有谋反言行,死到临头也大都没有反抗,往往是在刑场上高呼吾皇万岁、拼尽最后一丝气息向决定杀自己的皇帝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他们是古代史上最冤枉的、也是最窝囊的一批功臣。

  —满清。功臣分为三类。一类是摄政王多尔衮为代表的一批。多尔衮自己就是真皇帝,他谋谁的反?!是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母子当年人在屋檐下而委曲求全,事后又觉得受了委屈而公报私仇。后世大都只是站在皇权立场上说话,有失公允。二类是吴三桂为代表的一批,为满清打下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其实没有谋反,而是以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为代表的满族权贵背信弃义、将他们逼反了。后世评价往往很矛盾,一方面指责他们当汉奸,一方面又指责他们没有能始终如一、好好当汉奸,是坚定不移站在皇帝立场上说话。三类是鳌拜为代表的满族功臣。他们更没有谋反,只是对小皇帝玄烨不大尊重,玄烨自己后来也承认了这一点。

  这三部分人其实都很冤枉。他们就是建立满清皇朝的主要功臣,把他们杀了,坐享其成的爱新觉罗·福临一枝才能在乾清宫放下心来。他们又是最冤枉的,前朝功臣大多还能被后世认为冤枉、有点民间社会给予平反昭雪的意思,他们直到最近的影视作品中都还是反派。那一系列影视作品的社会作用太遭,偏偏大都还拍得挺好,又摊上了若干好演员,社会作用就更糟了。
  满清皇朝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忽悠天下的本领相当厉害,搞得天下人神魂颠倒、不知利益所在。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愚昧落后内容的继承发扬、创新发展居功至伟。
  古代功臣问题不可一概而论。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个阶段,以西汉功臣为代表,多多少少都有谋反举动,站在大一统君主专制一面看并不冤枉。隋唐两宋为一个阶段,功臣基本都没有谋反的举动,皇帝也不算太过分,双方都还算温和。元朝特殊、不论,明清两朝为又一个阶段,主要是皇帝对功臣太过分,站在大一统君主专制一面看也是冤枉的。其中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和两千年君主社会不可一概而论联系在一起的,背后是政治体制不可一概而论,又是政权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归根结底是社会结构不可一概而论,是看有没有一个既是君主政治基础又能相对独立于君主的社会主导阶层。这正是西汉功臣的价值所在。

  公允而论,历史上的屠戮功臣,在明清两朝是标志性的政治问题,在其余皇朝只能说是存在这种现象,西汉则应该承认是君臣之间的博弈、搏杀、斗争、战争,而且是从个别发展成为群体。而最终的结果,是刘邦后悔了,也能说是他失败了。他的后悔,是从废立太子的失败开始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