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41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两人走出府邸,登车,驶上长安街头,驶向长乐宫。
  如同萧何没有想到和韩信联手一样,韩信似也没有想到和萧何联手。这种刘邦最为担心的局面,一点影子也没有出现,之前没有,现在则更不可能。
  这也反映了西汉功臣在和刘邦博弈中的突出特点——无组织、无领导。他们的领导就是刘邦,一旦领导反戈相向,被领导自然群龙无首、有一个比较被动的阶段。对于君臣之间的博弈,他们是后知后觉者。
  日期:2021-05-05 11:18:47
  38 韩信之死

  ===========
  长安城这时还没有城墙、建筑也还不多,城市格局就显得相当开阔、大气,和八百里秦川、和横亘南天的秦岭浑然一体。那时人类的力量本来就还很不大,刚刚成立的国家囊中羞涩也还不敢挑战自然,城中建筑大多依山就水,没有破坏原有自然风貌,好像只是在自然景观之间增加了若干精致的建筑小品。城市整体也依山傍水,仿佛天成山水中一处淳朴而得当的小公园。(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韩信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走向人生最后一幕的韩信,身在长安街头,心绪却飘向了齐鲁大地、无可躲避又无法驱赶地想到了武涉。
  那时他刚刚战胜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龙且,项羽派武涉前来建议自己独树一帜,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他第一次感觉自己在莽莽天下、茫茫人海中可以算是个人物了。
  武涉先是说刘邦背信弃义、不可共事:“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后世论及楚汉之争多是站在刘邦一边看、站在胜利者一边看,这番话是站在对面看、站在失败者一面看。两相对照,可能更贴近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

  武涉的重点是劝韩信和项羽联手:“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这显然是站在齐国、在韩信的位置上坐北而面南,看着中原战场上左边的项羽、右边的刘邦说话,真可谓是呼吸之间摇动天下。

  这个武涉,较早注意到了刘邦和项羽不同的政治取向。
  韩信政治上可能确实迟钝,更多的还是考虑做人的道德。他给武涉的答复是:“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当时,他正在请求刘邦赐封自己为假齐王。这就是他当时的心理,真心感激刘邦,没有丝毫拥兵自重的想法,只是形势需要,且也感觉理所应当。而刘邦接到请求时的态度,他可能直到此刻都茫然不知。

  那时韩信觉得自己很高尚,有点像是从小就很仰慕的那些圣贤。如今武涉居然言中,真的到了虽死不易的地步了,心中很是凄凉、懊悔,但又努力驱赶着凄凉、懊悔,不愿意在这样的心情中给自己的人生谢幕。
  可思绪不由人,又不由自主飘向蒯彻。那也是汉四年,他已经成为齐王,印象中天气已经冷下来了。但眼前已经是长乐宫,已经来不及回想蒯彻那一番谈话了,只是恍惚看到蒯彻绝然而去的背影,因凄凉而心生懊悔,又因懊悔而倍觉凄凉。
  长乐宫原来是秦皇朝的兴乐宫。萧何维修装饰了一番劝当皇宫,正式的皇宫未央宫在长乐宫西侧,还没完工。

  长乐宫最为醒目的标志是十二铜人。秦兼并六国之后将天下百姓手中的兵器全部收缴,“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矗立在尚未完工的阿旁宫,是阿旁宫、甚至是整个秦皇朝的标志。阿旁宫已经建成的部分被项羽烧了,但铜人无恙,萧何移过来,矗立在长乐宫,又成为长乐宫、甚至是汉皇朝的标志。十二金人大小轻重不一,最小的也有三丈高、二十四万斤重,移过来的时候又擦洗打磨了一番,在太阳照射下光芒四射、居高临下、威风凛凛。

  秦末天下英雄初起时,大都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就是因为秦皇朝把天下金属都集中到这里来了。
  但萧何把十二铜人从秦的阿旁宫移到汉的长乐宫又是为何呢?刚刚建立的大汉皇朝岂不就和秦皇朝一样了?秦皇朝鱼肉天下,不推翻是无天理。项羽主约不信视天下为无物,无疑也应该推翻。但自己领衔推荐为皇帝的刘邦,越看越不如项羽了。自己倾一生心血的事业,利耶害耶?对耶错耶?
  韩信在懊悔而又凄凉、清醒又极为挣扎的状态下走到了最后。
  十二铜人不能守秦,焉能守汉?!萧何之器小也。韩信突然想对自己的恩公揶揄一把,定睛看时,萧何已经不在旁边,长乐宫执戟郎中已经将他团团包围。
  嘿嘿,果真是天与弗取,反受其咎!
  韩信死了。如何而死不能确定。至于他的族人,《汉书·刑法志》有明确记载:
  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刑法规定,凡夷三族皆具五刑而死,依次为:切除鼻子,切除双足,打死,割下头颅,剁成肉酱;当场谩骂诅咒者,先割舌头。韩信和彭越的族人都是如此而死,彭越最终是成为若干小罐肉酱分送诸侯王了,韩信又能如何?!
  太史公对韩信总体同情,但又认为韩信没有能“学道谦让”,而是伐功矜能、咎由自取,等于说皇帝可以恩将仇报、大臣不该以直报怨。两千年来诸位史家中,太史公算得客观公正了,尚且如此,其他人又该如何解读历史呢?!咱们、后世芸芸众生心目中的历史,就是通过这般解读搭建起来的。
  韩信也和大多数历史人物不同。后世历代皇朝、官方从来未曾追封,关羽那般不断推高最终无以复加的追封更从来没有。韩信对于官方确实有危害,关羽对于官方确实有帮助。韩信从此也就只是生活在平民百姓的记忆中。传说,韩信死后,吕雉将其头颅函送刘邦。刘邦正在返回途中、经过山西灵石城南二十里的一道山岭,遂将韩信头颅葬于岭上,当地人随即将此地称为韩信岭。韩信遂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了平民百姓的记忆,获得了绵延至今的追忆、同情。那道山岭至今仍然称为韩信岭,横亘在黄河边上、无声无息又无休无止地仰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陪伴着万古奔流的黄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