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高已经不能独立行走、甚至不能起身,躺在舆床上,抬头问:“泄公邪?”
泄公遂如旧时一般寒暄、攀谈,然后问张敖之事到底如何?
贯高回答说:“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然后将具体过程一一道来,在一五一十为张敖洗雪的同时,也一五一十将自己告发了。
泄公据实报告,刘邦立即赦免了张敖,但仍然降为列侯。这也和对韩信的办法相同,可能是他的既定策略——对确有可能谋反、或虽无可能谋反但对自己确实构成威胁的王侯,找点事情削爵一级,缩小地盘、削弱能力。这自然不地道。但与后世动辄大张旗鼓罗织罪名、以朝廷名义斩草除根相比,又不能否认还算宽厚。
刘邦对中原社会的道德风尚、文明礼仪自然了解,又曾为侠客,或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贯高为人极为欣赏,又派泄公一一相告,说明张敖已经释放,并决定赦免贯高。
贯高欣喜并再次相问:“吾王审出乎?”
泄公确认,又说:“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多”用在这里,是肯定、赞扬、信任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这样用。)
贯高凛然相告:“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言罢,坦然“乃仰绝肮,遂死”,仰面朝天、自己把自己扼死了。“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这是一帧原版的中国先民道德风尚的缩影,有可以理解有难以理解,尚未被大一统皇权至上观念浸染,高于各种利益纠葛,能够被不同政治力量共同尊重,从中华文明的源头潺潺而下,浸润炎黄子孙的心田,滋养了中华文明。
那个时候的人们讲究的不是忠,而是义。后世往往将忠义连在一起、混为一谈,其实是两回事,忠是单方面的、无条件的,义是双方面的、是有条件的。如果西汉已经形成了明清那般皇权至上的忠孝理念、已经是那般令人窒息,两汉文明能不能建立起来就可以肯定是个问题。如果没有两汉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宋文明,中华文明岂不就是秦皇朝+元明清?!那该是何等景象?!那岂不就是从现有中华文明景象中除去两汉、唐宋的内容,再加重秦的内容?!细思恐极,真令人不寒而栗。
韩王信和赵王张敖,两件谋反案一真一假。韩王信谋反是真的。为何?担心成为第二个韩信。张敖谋反是假,只能说是贯高谋反。但刘邦显然相信是张敖谋反。为何?担心他学习韩信。两件事情,韩信都没有参与,但又真真切切就在其中。
日期:2021-04-30 11:01:44
34 刘邦幸臣陈豨出任代相之前向韩信登门求教
================================
汉十年后九月,代相陈豨造反、形成相当于内战的大规模叛乱。这一次不仅不是刘邦有意挑动,而且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幕后策划者,就是已经成为淮阴侯的韩信。
陈豨(?―前195年),也是较早独立起义响应陈胜、吴广的义军领袖。秦二世元年率领所部5百人在山东菏泽一带加入刘邦集团。因为后来谋反,他的功劳被蒙上了历史的尘埃,只是功臣表中还有寥寥数语。西汉功臣中这样的功臣有的是,不只是樊周滕灌等留下传记的若干位——有兴趣的读者朋友略加比较就能明白,只有拂去历史的尘埃才有可能辨认他们的风采。
陈豨加入汉军初期的作用,类似郦商,常常负责小规模独立活动。萧何经营关中,他的部队可能担任留守。楚汉相争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没有在中原前线。他的战功,主要就是起义初期、入关中、出汉中、平定三秦这一阶段,战争规模还不大,功劳也就不大。虽然也是汉军的方面统帅,第一次分封诸侯并不在其中。但和刘邦关系很好,中后期的工作主要是担任刘邦的高级信使,被军中视为幸臣。
刘邦白登突围之后将樊哙留下。樊哙和周勃都属于汉军的主力机动兵团,不可能长留代地。回到长安后,就选择陈豨担任代相。陈豨因此被赐封侯爵。刘邦特别说明,“豨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史记·高祖本纪》)。这是公开或有意宣称——陈豨很可靠,功劳或不太够,因军情紧急需要重用而封侯。
刘邦没有意识到,陈豨和韩信的关系也不错。汉中拜将时,诸将大多是丰沛子弟,资格、关系很硬,大都有点反感韩信、不买账。陈豨是当时还为数极少的非丰沛子弟,自然不反感。后来担任高级信使频繁来往,刘邦和韩信对彼此的真实态度可能很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就将二人之间的是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了,几乎是本能地同情韩信。
这是刘邦身边工作人员这个特殊功臣群体的一大特点:大都独立性较强,保持了独立的是非标准,不迷信刘邦;无论大事小事,刘邦的决策和他们的是非标准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能有独立的判断。在刘邦和功臣集团博弈的全部过程中,将一再表现出来。
推而言之,这更是整个西汉功臣集团的一大特点,又是西汉不同于此前此后历代皇朝的思想层面的原因。其历史渊源,自然就是春秋战国那个伟大的时代了——天子式微、诸侯国君也式微,上古中国贵族“大家”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独立性更加趋强,经济权益独立、政治要求独立、思想意识独立。所谓兼并,只是经济独立、政治独立的自然表现;所谓百家争鸣,只是思想意识独立的自然表现。秦皇朝实行专制统治,虽然试图全方位扼杀这种社会独立性,但时间短暂、并没有能够成功。秦崩溃之后,又更加强烈地表现出来,先是表现为各路义军将士的特点,后来又表现为汉军将士、西汉功臣集团的特点。
陈豨要独立应付匈奴了,上任前来到淮阴侯府上,作为刘邦的亲信近臣、向已经被刘邦降为淮阴侯的韩信登门请教。这种事,在后世历代皇朝多乎哉?不多也。
日期:2021-05-01 18:24:09
35 韩信策反
=========
韩信被削爵为淮阴侯、住在长安,并非软禁。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可能还没有此类不阴不阳、小人做派的名堂。韩信传记中,有两件事情反映了他这一段的生活状态。(本小节引文出自《史记》、《汉书》韩信、卢绾传记的不一一加注。)
一是还能和皇帝讨论问题、打嘴仗。例如二人讨论带兵能力,那需要相应的环境、氛围。如果是被软禁,便是刘邦想讨论,韩信会不会捧场呢?
二是称疾不朝,但还能公开自由串门。“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在汉军将士心目中,确如战神,樊哙的恭敬几近军人本能。但他如此对待樊哙的恭敬,也可见其性格上的毛病。这是在称病不能上朝、不愿意跟在刘邦身后当背景的前提下,还能公开自由串门、还串到了刘邦的连襟家里。后世或可谓宽松,其实只是享有列侯应有的权利。亦即,韩信成为列侯就享有列侯的权力,不是只有列侯名义的被软禁的囚犯。说明这一点很有必要,不然后世读者几乎一定会将这一期间的韩信视为软禁中的囚犯。这个真的不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