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后周人兴起,周人的政权机构相较比较完备,官制也比较健全,决策层由周王、太师、太傅、太保等负责,以下的执行层按工作性质则可分为卿士寮和太史寮,其中太史寮的长官便是太史,主要职责是掌管历法、主持祭祀、对国家大事进行占卜和管理全国的文教之类,而他们的长官便是太史。
可以看出,从夏代开始,太史便是一个重要官职,由于其特殊性,担任者往往都必须是学识渊博、通人神诸事的大学者,并非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成为一国太史。而这些成为太史的人,由于其学识修养极强,身处高层,眼光和见识自然也要远远超出常人,所以能对事情发展做出超越当时的判断,正如刚刚说到的终古大人。而论终古之后的杰出代表,则非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主角伯阳甫莫属。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幽王姬宫涅刚刚继位不久,西周都城镐京和三川(洛水、渭水和泾水)附近便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甫对此进行了一番详细分析,并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判断,周国即将灭亡。
伯阳甫原话太过玄奥,本人水平有限,就大概简短叙述一下:三川地震,是因为有人扰乱了天地秩序,导致阴阳移位,阳气反被阴气压迫于下,无法上升,所以发生了地震。阴阳颠倒,将导致水源干涸,土地得不到滋润,人民便没有收入,财用匮乏,国家便要灭亡。
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觉得阴阳之类的事物过于玄妙,难以用科学解释,接受程度不高,但是实际上他的这番话里并非完全是从天心神意的玄学出发,其中还是有许多符合科学论述的。也许对他来说,以玄学角度来讲,反而更容易为统治者接受,得到重视。
接下来,我们便粗浅分析一下。
首先是地震这件事情,古代不像现代,基本是靠天吃饭,人们抗风险能力实际很弱,只要随便来个什么干旱水害,就可以对当时的生产系统造成重创,干掉一大批底层劳动者。
我们现在都知道地震是板块运动的结果,会造成地层一定程度改变,造成水源干涸也在情理之中。而伯阳甫不知道,他将其归结为阴阳颠倒,天地秩序失衡,而由于对前人知识的积累,虽然他没有现代的地理知识,但是他也推断出了三川可能干涸的这一次生灾害。
接着便是灾害引起的后果了。
伯阳甫为什么说只要水源干涸,人民便会没有收入,导致国家灭亡?因为他看穿了周国的生产结构,周国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国家。
自周的祖先后稷开始,周人便长期从事农业种植的光荣事业。而对于农业国家来说,水源是保证收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没有水源,再厉害的农民和生产工具都没戏,而失去水源导致的后果,便是颗粒无收,跟着人民就会失去收入,不仅没办法搞经济,连吃饱饭都是个问题。
人民吃不饱饭,国家自然也没有税收,没有财政来源,更可怕的是因此带来的外敌趁机入侵,国人暴乱等问题,伯阳甫所预言的国家灭亡绝非危言耸听,处理得不好,绝对是一种大概率的可能。
然而不幸的是,此时的周国君主周幽王完全没有半点紧张感,他对伯阳甫发出的预警没有半点重视,或者说他根本不在乎,甚至在不久之后,他还增加了赋税,以满足他自己的享乐需要。
地震后的第二年,幽王三年,姬宫涅终于在后宫迎来了那个关键人物,褒姒。
自此之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只管享乐,不理国政,对此事伯阳甫也是颇为不满,他找到了姬宫涅,给他讲了褒之二君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在之前提过,由于过于离奇,可以判断是不太可信的,伯阳甫说这个故事,也是以此委婉地劝谏周幽王要改过自新,振作图强。
可是结果再一次让他失望了。周幽王姬宫涅不仅没有丝毫触动,反而是愈发宠爱褒姒,毫不在乎国政大事。
这个情况下,伯阳甫也死心了,他虽然能看出幽王的种种表现的隐患以及周国当时面临的困境,但是对于周幽王这样一个不肯听从谏言的君主,即使作为太史,他也是无可奈何。
而这个时候,又有另一个明白人反应过来了,这个人便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郑桓公姬友。
郑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也就是周幽王的叔叔,在宣王二十二年的时候,他便因功被周宣王封到郑地,位置大概在现在陕西华县东边。
周幽王八年,姬宫涅把这位叔叔叫了回来,担任周国司徒,也就是管理全国的土地户籍、人民劳役之类的事情,权力很大。
郑桓公接到任命很开心,二话不说就来了。可是不来不知道,是一来吓一跳。
周幽王的种种胡作非为他虽然之前有所耳闻,但毕竟并未亲眼见到,还是存着一点半信半疑的心思。而自从他走马上任,成了整个周国的司徒,算是把这个侄子看了个透。
这位周天子整日不理国事,将国家大政交给大臣,自己只顾在后宫和褒姒玩乐,根本没有一点身为人君的自觉。
而大臣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掌握实权的是虢石父,这个人说句不好听的,根本屁本事没有,整日只会溜须拍马,讨好姬宫涅,甚至对于姬宫涅废长立幼这样明显违背礼制的举动,他也是无下限逢迎,结果导致了太子姬宜臼的出逃。
姬友的心凉了,继而感到了一种直入骨髓的恐惧,他多年的军事政治生涯锻炼出来的本能告诉他,这个国家将要大祸临头了。
姬友是个忠臣,他无法做到抛弃周幽王独自离开,而且这也只是他的一点猜测,如果仅仅因为这样便抛弃主君的话,那么将来如果事情与他预想的不一样,自己便要留下千古笑话了。
在这时,他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是全国最有学识的人,只要自己向这个人请教,就一定能解开心中大王疑惑和难题。
没错,姬友想要请教的人便是太史伯阳甫。
于是他找到了伯阳甫,直截了当就问:“周国要衰败了吗?”
伯阳甫有些惊讶,抬头看了一眼姬友,他知道姬友是郑国国君,周国的司徒,身份尊贵,位高权重,这样一个人突然来问他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如何让人不惊讶?
伯阳甫陷入了沉思,等到他回过神来再次看向姬友,这才发现这位司徒依然是一脸真诚,脸上没有半丝不耐,不知怎的,他确定这个人不是来拿他开涮,而是真心来请教的,于是他也只好实话实说:“这几乎是一定的了。”
伯阳甫停了下来,又看了姬友一眼,见他脸上没有异色,甚至还赞同地点了点头,心里顿时明白了,看来这个人也是个明白人啊。那么明人不做暗事,自己也应该坦坦荡荡地把看法说出来:“《大誓》里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人民想要的,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上天最终一定会实现他们的愿望。可是,自王上继位以来,讨厌贤明正直说真话的人,只喜欢溜须拍马的小人,虢石父是个挑拨离间,巴结逢迎的小人,王上却任命他做卿士,申后是他明媒正娶,正式册立的王后,现在却要因为褒姒把她废掉,不仅如此,他还要废掉太子宜臼,宜臼是申侯的外甥,申国现在正值强盛之时,又与西戎、缯国、吕国关系紧密,他们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再加上这些年的天灾,周国早已不复往日盛况,如果他们联合而来,周国拿什么抵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