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风云——让我们一起回望这最坏的也是最好的时代》
第9节作者:
佟佳明毅 日期:2020-08-17 15:49:52
10、强迫迁都
昭宗回到长安后,崔胤与朱全忠加紧讨论彻底铲除宦官的问题。崔胤上奏:“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天宝以来,宦官浸盛。贞元之末,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卫从,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为定制。自是参掌机密,夺百司权,上下弥缝,共为不法,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蠹害朝政。王室衰乱,职此之由,不翦其根,祸终不已。请悉罢诸司使,其事务尽归之省寺,诸道监军俱召还阙下。”崔胤奏请昭宗罢免宦官所任官职,并下令召回在各道监军的宦官。昭宗按他们的意思下诏,朱全忠将宦官七百余人全部集中到内侍省杀死,冤号之声,彻于内外。
各地监军宦官除少数与节度使关系密切的得以免死,其余大多数也被就地处死,其中河东监军张承业被李克用藏匿,此后竭忠尽力辅佐李克用父子。自此,荼毒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问题终于解决,可笑的是居然是这种解决方式。宰相崔胤如愿取得了禁军的兵权,然而这时禁军也没有多少人供其统领了。
此时的朱全忠志得意满。朝廷赐朱全忠称号为“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赐朱全忠的僚佐敬翔等人称号为“迎銮协赞功臣”,诸将朱友宁等人称号为“迎銮果毅功臣”,都头以下称号为“四镇静难功臣”。昭宗欲以皇子为诸道兵马元帅,以朱全忠为副元帅。崔胤请求以皇子李祚为诸道兵马元帅,昭宗认为李祚年幼,应以濮王为诸道兵马元帅。但是崔胤秉承朱全忠的意图,固请不已(李祚年幼更好控制)。昭宗无奈,以李祚为诸道兵马元帅。接着,又加朱全忠守太尉,充副元帅,进爵梁王,以崔胤为司徒兼侍中。
此时的朱全忠已经不满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也想当皇帝了。在铲除宦官后,朱全忠把目光转向了朝臣。他利用崔胤,贬逐大臣,安插亲信,先后将跟随昭宗到凤翔的朝臣三十余人贬逐出京(原因是这些人大多是忠于昭宗的),又留步骑万余人驻扎长安。朱全忠逼迫昭宗将韩偓贬为濮州司马,昭宗悄悄与韩偓泣别,韩偓说:“是人(指朱全忠)非复前来之比,臣得远贬及死乃幸耳,不忍见篡弑之辱!”
朱全忠命其子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统领驻长安的军队,命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为巡街使,从而朱全忠的亲信已经遍布京城,掌握要津。做好这些安排后,朱全忠才离京返汴。
李克用的使者回到晋阳,说到崔胤的骄横之状,李克用说:“崔胤作为人臣,外倚贼势,内胁其君,既执朝政,又握兵权。权重则怨多,势侔则衅生,破家亡国,在眼中矣。”可见李克用的见识果然非同一般,事情的发展正是如此。
崔胤与朱全忠的合作,其目的截然不同。朱全忠是为了代唐称帝,而崔胤只是为了专擅朝政,并不希望唐朝灭亡。所以,面对朱全忠的咄咄逼人之势,崔殷也开始担忧起来。崔胤认为,朝廷要想安身立命,必须要有一支忠于朝廷的军队(这是对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嘛)。可是,他又深知朱全忠不会让朝廷增强军事实力。于是,崔胤对朱全忠说:“长安离凤翔(李茂贞)太紧,禁军有名无实,我想招募一些士兵补充禁军,防范凤翔,使您没有西顾之忧。”朱全忠是何等人物,他对于崔胤的意图洞若观火,却佯作不知,表面很痛快地表示赞同,暗地里却派手下军士数千人化妆成平民前去应募。崔胤对此毫无察觉,共招募六千六百人,每日训练,修缮兵甲。
天复(903)年十月,朱友伦在打马球时不慎摔死,朱全忠闻讯悲伤不已,心中怀疑是崔胤做了手脚。于是朱全忠另派其侄朱友谅代替朱友伦的职务,并密切监视崔胤的动向。崔胤为了摆脱朱全忠的控制,密劝昭宗远幸荆襄,投靠忠于朝廷的赵匡凝兄弟。朱全忠闻讯大怒,对崔胤动了杀机。
天佑元年(904)正月,朱全忠上密表,说崔殷专权乱国,离间君臣,请求诛杀崔胤及其同党。昭宗自知无法与朱全忠相抗,为了自保,只得下诏罢去崔胤相位,贬为太子宾客。当时崔胤所居开化坊由新募禁军护卫,其实里面有许多朱全忠的汴军混杂其中。朱全忠密令朱友谅率军包围开化坊,纵兵攻打,混在禁军中的汴军自内杀出,里应外合,一举攻下崔胤府第,将崔胤擒杀。接着又铲除了崔胤同党,并解散了新募禁军。
胡三省评论说:崔胤有误国之罪,无负国之心。崔胤阴狡险躁,其罪固多;然本召全忠,欲假其兵力以除宦官耳。宦官既诛,全忠兵势益强,遂有篡夺之心。胤复欲以谲诈并图全忠,故全忠觉而杀之。若云唐室因胤而亡则可矣;旧传云“胤为全忠画图王之策”,实录云“胤志灭唐祚”,恐未必然也。
这段评论应该算是公道的,崔胤在唐已经位极人臣,灭唐立梁,对崔胤并无好处。但是崔胤作为宰相,却对唐朝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昭宗自登基以来,多次试图努力增强中央军事力量,重振大唐雄风,都没有成功。组建的中央军不是被藩镇打垮,就是被迫解散。这次禁军被再次解散,使朝廷彻底丧失了防卫能力,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朱全忠杀掉崔胤以后,担心李茂贞再次劫持皇帝,遂决心将昭宗迁往洛阳。朱全忠令东都留守张全义加紧修缮洛阳宫室,以便安置昭宗和百官。
天佑元年(904)正月十三日,朱全忠移兵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南),派部将寇彦卿奉表入京,督促昭宗迁都。二十一日,寇彦卿到达长安,称李茂贞所部凤翔兵已经逼近长安,请皇帝迁往洛阳。与此同时,汴军强迫百姓也迁往洛阳,百姓们不愿意背井离乡,被驱赶着,号哭之声不绝于耳,并大骂崔胤勾结朱全忠,倾覆家国。二十六日,昭宗被迫离开长安,在汴军的保护下(实为监视)启程东行。
朱全忠下令拆毁长安宫室、百官衙署、百姓住房,把拆下的木料顺渭河漂流,运到洛阳以修建宫室。长安,辉煌的长安,曾经是世界文明中心的长安,曾经为世人向往的长安,虽经无数次战火摧残却仍然规模尚存的长安,从此不复存在了。呜呼哀哉!
当昭宗一行抵达华州时,百姓夹道欢呼“万岁!”昭宗流着泪说:“不要再喊万岁,朕已经不再是你们的天子!”当夜昭宗住在华州兴德宫,作了一首诗,名为《思帝乡》:
纥干山头冻杀雀,
何不飞去生处乐?
况我此行悠悠,
未知落在何处。
(纥干山位于大同城东20公里处,系阴山余脉,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此诗大意为:纥干山头冷的可以冻死小鸟,为什么不飞向能活命的生处使得自己开心些?我此行前途未卜,不知下场如何。”
昭宗吟罢此诗泪流不止,臣僚皆莫能仰视。
继续东行至陕州时,昭宗借口洛阳宫室尚未完工,遂滞留陕州。此前昭宗曾经派人向河东李克用、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告急,希望他们兴兵勤王,匡扶社稷,因为昭宗知道,一旦进入洛阳,就完全在朱全忠控制之下,想要脱身再无可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