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那些事儿(刘裕拓跋珪卷)》
第45节

作者: 云海孤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贺狄干的死纯是加强意识形态的需要,其他人的死则是对新型北魏皇朝造成威胁。部落首领纷纷被杀,拓跋珪与部落贵族的斗争进入白炽化。恐惧、不安和过度紧张使拓跋珪烦闷多疑,精神失常。
  拓跋珪恋上寒食散。寒食散是药石,性燥,有春药功效,必须心境平和。寒食散促使魏晋士人形成一种平和、豁达的性格,不轻易动怒。生性野蛮、剽急的北方胡族学不来。他们服用,非但起不到神智清明有益的功效,反而导致坏的副作用变本加厉。拓跋珪“药数动发”,性情更加狂躁,喜怒无常。有时几天不吃饭,有时通宵不入眠,追想平生成败得失,自言自语,喋喋不休。

  北魏境内不断出现自然灾害。受东汉谶纬之学影响,拓跋珪深信天人感应之说,把灾变归咎于臣下,认为他们没有尽到人臣职责,觉得朝官和内侍,都怀有恶意。整天疑神疑鬼,每当文武百官上前启奏国事,往往会记起你过去犯过的错,突然杀掉你。如果有人面色稍变,或呼吸不匀,或步履不稳,或话语出现错差,就会怀疑你们是不是心中有鬼,居心不良所以才表现在外表上,有时会亲手把人刺死。皇宫天安殿前,每天都摆放着被处决的死尸。

  北魏开国重臣穆崇忧虑死去,势单力孤的拓跋仪见拓跋珪象疯狗一样丧失理智,害怕记起前次政变,单骑逃亡外地被抓获,赐死。朝廷中人人朝不保夕,官员们苟且偷安,魏都平城盗贼公行,人迹稀少。根本没有人处理政务,没人汇报工作,离他远远的,拓跋珪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日期:2009-11-15 19:32:36

  子贵母死
  拓跋珪外表狂躁,头脑思路格外清晰,在君位传承问题上,继承、发扬了一种残无人道却行之有效的制度,“立子杀妻,子贵母死。”
  此项制度为汉武帝用来防止母后干预朝政及外戚家族作乱所发明。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担心“主少母壮”,重蹈吕后复辙,便以“屡违圣意”为由,把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囚禁于云阳宫。钩弋夫人忧困而死,汉武帝深感内疚,在甘泉宫前建“通灵台”以表怀念。
  “子贵母死”在汉朝仅仅施行一代,在北魏,做为一条铁的律令,被七代君王严格冷酷地执行,自道武帝拓跋珪末年到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六十年间,共有五位皇后残死于这条野蛮的诏令下。那么,究竟什么原因促使拓跋珪定下这条冷酷无情的政策?难道他真的精神分裂了?难道北魏数任帝王都是疯子吗?
  母以子为贵。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中,诸皇妃以生儿子为荣,母亲为儿子能继承皇位,对老皇帝争宠献媚,费尽心机,一旦儿子立为太子登上帝位,母亲便被尊为太后,享齐人之福,荣耀无边。这种情况,在北魏宫廷不存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立下的规矩是,立太子先杀其母。试想还有哪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呢?以至于魏书中如是记载:“椒掖之中,以国旧制,相与祈祝,皆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

日期:2009-11-15 19:34:08

  拓跋珪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的同时,将太子生母,与他一起患难与共的妻子独孤刘氏赐死,并对太子解释说,这是效仿汉武帝防止母后专权,为国家做的长久之计。果真仅仅是效法古人吗?拓跋珪没有其它想法吗?
  当然有。北魏皇朝这条制度并非拓跋珪首创,他无非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而已,早在拓跋部从林地走向草原,杀妻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大鲜卑山下来时的拓跋部弱小,历代可汗通过与草原其它部落通婚发展壮大。为了不被强大的联姻部落吞并,总是先联姻,随后发生战争,可汗们的妻子成为牺牲品。
  拓跋珪注重本族历史。在与汉人进行融合,向农耕文明转型过程中,仍然非常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拓跋部是蛮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经验就是故事,由故事演变出来世代传唱的歌谣。
  北魏开国,拓跋珪把拓跋部中流传的歌谣,集中起来编成“代歌”,也就是“燕魏之际鲜卑歌”,后来进入北魏乐府,称之为“真人代歌”,掖庭中晨昏歌之。歌词内容“上叙祖宗开基所由,下及君臣废兴之迹”,凡一百五十章。这是一部绝好的拓跋人史诗,可惜它以汉字写鲜卑本音,鲜卑人懂,别人却不懂,以至于未能流传下来。
  《鲜卑帝国》中讲过的“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的谚语便揭露这段史实。诘汾可汗的妻子天女不是回天廷,而是被杀;力微可汗不是没有舅家,而是全族被灭。到了猗X和他的妻子祁氏时代,祁氏凭借强大的后族,先后立两个儿子为部落联盟首领,干预联盟权力,凌驾联盟之上成为女主。
  拓跋珪本人凭借母亲部族贺兰部复国成功,他创业的敌人,诸如独孤刘氏诸部、贺兰贺氏诸部、慕容燕国,无一例外都是与拓跋部联姻的部族。这便是拓跋珪确立“子贵母死”制度的根本原因,不同于汉武帝的假想,外家部族对北魏皇朝的威胁实实在在。另外,拓跋珪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你是皇帝,皇帝无私事,无父母,有的只是天下,有的只是百姓。这条野蛮制度使北魏帝国前期君位传承井然有序,当制度被废除时,北魏亡国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