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和民国——不得不说的糗事》
第11节

作者: 雾满拦江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9-13 10:02:28

  (4)没文化就会吃大亏
  王修植睡了女人理短,不能不应付应付袁世凯,可如果真要是替袁世凯写一部兵书的话,他心里又不情愿。
  于是王修植灵机一动,给了袁世凯一部废稿。
  什么叫废稿呢?
  原来,早在王修植替胡燏棻写兵书的时候,第一稿写废了,只好重写。现在王修值就拿写废了的第一稿给袁世凯,谅袁世凯这人没读过几本书,没文化,也看不出个好歹来……
  事实还真是这样,袁世凯见了那部废书稿,如获致宝,大喜过望,挟着这叠子废书稿就兴冲冲离开了,看着袁世凯的背影,差点没让王修植笑死。
  但是王修植笑得太早了。
  袁世凯这个人,虽然书读得不多,却是地地道道的“不学有术”之人,王修植的这叠子废稿在别人眼里一钱不值,对于袁世凯来说,却是价值非凡。
  这时候的袁世凯,从朝鲜回来快一年了,这是大清帝国最难熬的一年,地也割了款也赔了,可是日本人还不肯罢休。不肯罢休也没办法,毕竟中国太大了,日本人想一口吞掉,那只会活活把自己噎死。
  袁世凯看得明明白白,大清帝国的控海权是彻底完蛋了,眼下国家最迫切的需要是一支陆上力量,所以仿西洋之法训练新军,是朝廷必做之事。

  朝廷主事的是慈禧太后,这老太太只比袁世凯精明,不比袁世凯糊涂。当袁世凯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命广西按察使胡燏棻于天津马场训练武定军,袁世凯慢了一步,失去了这个机会。
  于是袁世凯高薪诚聘赛金花出马公关,终于拿到了王修植的这些废手稿。
  回到自己的寓所之后,袁世凯点灯熬油,彻夜苦读,终于把这些废稿理清了脉络,弄出了头绪。
  然后袁世凯把这部书稿重新改过,另写了一篇《应时练兵说贴》,拿去给荣禄看。
  荣禄官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个官大小相当于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想获得练兵的机会,首先就得得到荣禄的支持。
  却是想不到,荣禄此人,正在等待着袁世凯的到来。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荣禄也深知大清国海上力量的丧失,标志着此后的战争势将于国境之内展开,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力量势在必行,虽有胡燏棻于天津马场已经训练出了五千新兵,但胡燏棻却是翰林出身,一辈子也没打过仗,他所谓的训练新兵,无非不过是照本宣科,拿着王修植闭门造车的书稿一字一句的念,用这种法子训练出来的新兵,到底管用不管用,那实在是天晓得的事情。
  而袁世凯则不然,他的资历、见识、经验与对西方军事的了解,都不是胡燏棻那种文人所能比得了的,所以荣禄自然也不会放过袁世凯这种人才。

  荣禄当场对袁世凯提问了几个问题,袁世凯对答如流。隔日,荣禄向慈禧太后汇报,要求让袁世凯与胡燏棻在金殿上展开“PK”,看谁的练兵理论更丰富,经验更老道……
  金殿PK的结果,直欲让人跌破眼镜。
  袁世凯的表现相当优秀,他慷慨激昂,侃侃而谈,等轮到了胡燏棻,却不曾想这老胡不会说官话,竟然是满口谁也听懂的绍兴方言。
  老胡连官话都说不来,这又如何训练新军呢?
  见此情形,光绪皇帝当即下旨,命袁世凯留在督办军务处供亲王及朝中大臣差委——这个职位却是个袁世凯最干不来的闲差,主要工作是翻译、研究各国的兵书,并撰写有“中国特色”的兵书,还要拟订西法练兵的计划和章程……
  也就是说,朝廷是这样安排的,既然袁世凯懂得练兵,那就给胡燏棻提供技术服务吧,多翻译几本西洋兵书,天津练兵的差事,还是由老胡来担任。
日期:2009-09-13 10:04:23

  (5)慈禧的脸长在李莲英的脚上吗?
  袁世凯无法接受PK大赛的结果,那老胡连普通话都说不来,还怎么练兵呢?可慈禧太后明知道这事,偏偏就是不把这个机会给袁世凯,袁世凯只好去找人说理。
  还好,这大清国还是有说理的地方的。

  李莲英的家里。
  李莲英的家很好找,胡同里拐两个弯,好大一个门楼,那里就是。
  当然太监是不允许出宫的,更不允许参与抢购房地产哄抬物价,所以这个门楼,又称之为李莲英弟弟的家。
  于是袁世凯去找李莲英:
  李莲英告诉袁世凯,近来太后心情一直不好,说话要留神,注意察言观色。喜欢听的就多说,不喜欢听的就别说。

  袁世凯听后很为难,因为跪见太后,怎么能允许看着太后的脸回话呢?
  李莲英说:你回答太后的话时,注意看我的脚。如果我两脚并拢,你就不要说了,那是太后不喜欢听;如果我两脚分开,就是太后喜欢听,你就大胆地说……
  李莲英的这双脚,表情还真够丰富的。
  有了李莲英这双脚表达慈禧太后的喜怒哀乐,袁世凯心里就有底了。

  再上金殿,据理力争,字字句句都说在慈禧太后的心窝子上,老太太听得眉花眼笑,当即传旨:
  着温州道袁世凯赴天津小站,练精兵三十营,钦此,谢恩。
  圣旨下了,这时候大家才想起一桩事来,那满口绍兴鸟语的老胡还在天津马场呢,他怎么安排?
  人才难得啊,就让老胡去修铁路去吧。
  慈禧太后胸有成竹的吩咐道。
  袁世凯如愿以偿,奔赴小站去练兵,他走得正是时候。
  他前脚走,俄国人后脚就来了。
  中国北疆!
  日俄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日期:2009-09-13 10:06:22

  (6)神秘的女才子

  日俄两国在中国本土上交战,清廷无可奈何,只能是袖手旁观,宣布中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也是国际战争史上的大笑话。
  但这个笑话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际上,俄国人进入东北,还是由清廷自己给引进来的,这一招又叫驱虎吞狼之计,亦称以夷制夷,是典型的弱国外交之手段。
  当时的情形是,日本人一举消灭了大清国的海上力量,挟新式火器之锋利,长驱而入东北,并向中国的东北三省大量的移民,而清廷的陆军战斗力又是不堪一击,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的话,就只能眼看着日本人吞并东北三省。
  俄国人进入中国东北三省,在烧杀劫掠的过程中与日本人交战,这固然是国耻,可再大的国耻也比丧失国土要小得多,但凡有一点点抵抗能力,清廷也不会坐看局势一天天的恶化下去。
  只要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东北打着仗,那么无论是日本人也好,俄国人也好,就不可能如愿的吞并东北,等朝廷这边慢慢养精蓄锐,养上个千儿八百年,等中国强大了,民族觉醒了,不愁不逐日俄两寇于国门之外。
  也就是说,与日本人不同,俄国人侵略中国,是满清政府自己请来的,如在1896年时,满清朝廷与俄国就签署了《中俄密约》,条约中第一款规定:
  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遗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