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二代》
第26节

作者: 笑三
收藏本书TXT下载
  良臣有些头疼的放下笔,没急着出去。
  降倭这边还好办些,良臣是通过正儿八经的手续把他们给征调的。哪怕他已经从魏舍人变成了魏公公,只要事主辽东巡抚衙门不来跟自己要人,他就理直气壮的可以把人留下差遣。
  便宜老师杨镐才刚上任,这一年时间内辽东方面肯定不可能来跟他魏公公要降倭。一年之后,魏公公指不定在哪呆着。
  良臣这也是打着刘备借荆州的念头,还人是不可能还人的,管你继任的辽抚是哪个。到了我魏公公手心里的人,天王老子来要都不行。
  当然,他魏公公也是实诚人,降倭们肯死心塌地跟着他走,除了魏公公这边的日子比工矿苦役强的太多,也是魏公公给他们画了回家的大饼。

  因而,魏公公一直是准备兑现诺言的,前提是这些降倭得把他魏公公捧成东亚海霸王才行。
  到时魏公公投桃报李,带着他们一起衣锦回日本,也是佳话不是,顺便再和德川比一比谁活得久。
  干涉它国内政这种事,其实也挺不错的。
  辽东巡抚衙门的招牌,想来小小的兵马司是惹不起的。就算要查证,一来一回也要个把月时间,有的他们折腾。

  郑铎这边,是真不好弄。
  矿监税使们是可以随意招募人手,可不管是良家子弟还是市井无赖们,人家都有个户贴,是大明朝黄册上核定的国民。
  郑铎他们算什么?
  土匪。
  官方层面上,飞虎军这支兵马是从来不存在的,既和兵部没关系,和辽东指挥使衙门也没有关系。
  这就是一支私兵,之所以能够耀武扬威,能在辽东有那么大的名声,原因不是飞虎军有多能打,而是建立者高淮简在帝心。
  有万历的撑腰,高淮才能肆无忌惮,飞扬跋扈和李成梁对峙,和朝中大员们较劲,以致叫东哥蛊惑的把手伸进了建州这一李成梁最忌讳的地方,导致老虎发威,一个关门军变就将他高太监置于死地。
  现在高淮倒了,继任辽东矿监张烨压根不打算替高淮擦屁股,对飞虎军的存在置之不理,摆明了是想飞虎军自生自灭。要不是良臣在杨镐那里进了言,请对方帮忙,窝在双山台的张虎他们肯定藏不了多久。

  杨镐那头是答应给飞虎军暂时一个安置,回头立了军功后再作安排。但那是关外张虎他们的事,郑铎他们依旧是黑户。
  郑铎带人跟着良臣,主要就是指望跟着魏公公有个编制。
  世上事,没有什么是编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给个官做。
  任你再凶再横,在编制面前都要低头。毕竟,没有哪个人是真心希望提心吊胆过一生的。纵使你手底下扎实,也难保没有失手的时候。
  打家劫舍久了,郑铎他们原以为加入高淮的飞虎军,能摇身一变成为大明朝的天子亲军,从此安生养老,运气好立个功劳还能荫妻封子。结果事与愿违,高公公倒了台,变成了魏公公来接手他们。
  但不管是高公公还是魏公公,都给他们做了帮助解决编制的保证。

  要不然,郑铎他们也不可能跟良臣入关的。
  现在编制这事还没解决,查身份证的倒来了。
  良臣要不把南城兵马司的人解决了,他就得当光杆公公。
  思虑了一番后,他从屋中走出来到院外,发现门口站着十多个兵马司的人,领头的那个是个吏目。附近不少居民都在朝这边张望,显是看热闹来着。

  吏目是兵部司一线的直接指挥者,八品的官。上面则是七品的副指挥,再上面是六品的指挥。
  品级都不高,可以说是芝麻绿头官,但因为直接管理京城治安,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些个兵马司的官员比起朝廷的那些大官们可能更具有威摄力。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便是这般道理。
  于小民而言,天子之威不及胥吏之酷。
  小民可不知府尊县尊是哪位,但却知六房里正是哪些。
  县官不如现管。
  兵马司的指挥使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得亲王妃或郡王妃的父亲才能干。不过他们只是署名,不实际办事。太子妃郭氏的父亲听说就在中城兵马司挂着指挥使的衔头。按明制,等太子即位后,这位国丈封伯是板上钉钉的。
  良臣出来时,兵马司的人正在耍威风,嚷着要将人锁走。只是他们只有十来个人,而降倭和飞虎军有几十人,且都不是好料理的角色,看着就凶狠,所以兵马司的人包括那个吏目,只是叫嚷居多,未敢真的动手。
  良臣扫了一眼,有些明白兵马司的人怕是来打他魏公公秋风的,想着若是要的不多,就给些打发了事。
  但转念一想,自己也乐了。

  好歹他魏公公也是堂堂的太监,这么干未免太怂了吧。
  打万历派矿监税使以来,北京城开门营业、挂号称大王的太监们没有上千,也有八百。哪个不是个。
  “公公,会不会有麻烦?”郑铎担心放走了一个,对方会搬来大队救兵。毕竟是兵马司的人,魏公公这里恐怕压力很大。
  “天塌下来,咱家顶着。”
  良臣神色平常,一脸不在乎。
  推一本南明新书。
  崇祯十七年,一个现代灵魂附身在太子朱慈烺身上——《振南明》,一袖乾坤著。
  南城兵马司衙门原本占地很大,永乐那会可是南城数一数二的大衙门,有房屋一百多间,人员四千余。
  不过两百年下来,兵马司已今非夕比,如今南城这边只剩房屋四十多间,当差连坐铺的算上也就六七百号人。这当中,常年听差的就三百多号,其余的有事时才出来应个卯,走个场。
  承平太久,兵马司早已失了国初时的精气,权力亦被侵袭太多,以致如今沦落成谁都能来喝上几句的小衙门。若不是这衙门直接和市井交道,还有些油水可捞,听差的各官各吏才不愿窝着呢。不管哪个年头,没点实在东西,有本事的人谁个愿意受气呢。
  西头太阳快要落山,往常这点出去巡逻的兵丁大多都回来了,再等会换班的换班,下值的下值,进进出出的好不热闹,可今天却奇了怪——偌大的兵马司大院竟然不见一人,只那正堂外左侧走廊里站着一个提着茶壶的帮闲。

  这帮闲姓王,就是左近居民,人唤他王三。按制,这月轮到王三坐铺。
  所谓坐铺就是左近居民每年定期抽出一段时间来衙门听差,大多是巡更和帮着做些杂事,维持下秩序,因而很苦。所以有钱的居民就会出钱雇人来坐铺,就跟卫所那些兵花钱请人“代卯”一样。
  因为家里有个亲戚和孟指挥和小妾沾亲带故,所以王三才得了个衙门伺候的轻松活。要不然天天跟着巡视,大半夜还要出更,谁个能受得了。
  院子里没人,大堂里是有人的。
  南城兵马司的副指挥孟国忠正陪着一个客人在里面坐,也不知说些什么,都半个时辰了也没出来。
  王三手里提着的水壶换了又换,就是迟迟没听到孟副指挥他们叫换茶,自是有些好奇。他刚才可是看到了,孟指挥的客人是东厂那边的,来人进去说了没几句,孟指挥就叫陈头带人去左安门那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