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过、累过、哭过、拼过的平凡人》
第35节

作者: 大星星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非常注重个人形象。
  杨烈文与吕振林说话,吕冬明智的保持沉默。
  泉南已经定性青照河洪水为五十年一遇,宁秀镇虽然出现了吕家村和马家村这种千钧一发的险情,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决口,全部平安度过。
  对杨烈文来说,危机成功化为机遇。
  不过,吕振林想要的更为现实。
  “这场洪水影响挺大,邻村给了很多援助。”吕振林考虑的永远只有吕家村:“说是无偿救援,吕家村不能真当免费,要有所表示。杨镇长,你看统筹提留这块,能不能松松绑,让吕家村喘口气,压力真挺大……”
  杨烈文从机关下来的,以前没仔细研究过,这两个月深有体会:“老吕,我知道吕家村难,镇上也在想办法帮吕家村解决实际难题。建筑三公司的砂石,我已经沟通好了,他们算无偿捐献,不收一分钱。”
  说起这件事,吕振林有点不乐意了,老一辈的村带头人,也不太买年轻镇干部的帐:“三公司管事的是我五弟,他哪出来的?杨镇长,你不知道?”
  杨烈文这人太能钻空子,说不定接下这差事时,就知道管三公司的是吕家村出去的人。

  这些在大机关混过的,个个人精!
  杨烈文刚来,作风相对柔和,但仍旧是吕振林的顶头上司,而且坐在这个位置,必须考虑全镇情况:“这场洪水,宁秀镇难的不止吕家村,吕家村松绑,其他村呢?工作还要不要开展?老吕,你要从大局考虑。”
  吕振林剑眉抖起来:“别的村我不管,我是吕家村的,我只管吕家村!只对吕家村负责。”
  杨烈文不得不加重语气:“老吕同志!”
  地方小团体主义!这些人眼里,只有自家那一亩三分地!

  吕振林懂得组织纪律,没有再争,说道:“吕家村河堤需要重修,小学的危房报告我一年打两次……”
  杨烈文也头疼,但工作需要一项一项做,着急更容易犯错:“等忙过这段特殊时期,再研究。”
  他看了眼吕冬:“老吕,你去三楼。”
  吕振林明白:“我去找老梁聊聊。”

  老梁是镇一把手,但即将到点,不太管事了。
  洪水过去了,但重新修缮青照河河堤是个大工程,更是全县一盘棋,别说吕振林和杨烈文,连吕冬这个完全体系外的人也知道,这是件非常复杂的工作。xs127
  重修吕家村的村小学同样不容易。
  吕冬读小学时就是危房,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危房。
  小学里面上百棵大树越来越粗,教室越来越破。
  吕冬有点出神,想到曾经玩过的网络游戏,要有个现实版的召唤技能多好,发动大招——召唤古仔!
  当然是二十年后的。
  作为全镇数一数二的人物,面对吕冬这个少年郎,杨烈文脸上全是随和与亲切。

  “吕冬同学。”杨烈文从机关上下来,与一般乡镇干部不同:“这次抗洪,宁秀涌现出不少具有大局意识、敢于冲锋在前的优秀同志。”
  吕冬分得清轻重,一直保持礼貌与尊重。
  “你的表现有目共睹。”杨烈文笑着说道:“你应该听说了,县里有个表彰会,镇上为你申请到先进个人,已经批了,到时你要上台领奖发言,有个心理准备。”
  吕冬很想问问有多少奖金,但理智压过冲动,礼貌笑道:“谢谢领导关心。”
  宁秀镇扛过五十年一遇洪水,危机变成机遇,但杨烈文懂得机遇不会自动掉下来落头上,而是要用主动去争取。

  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就是手段之一。
  杨烈文下来真想做事,但他同样清楚,想做事的前提是能坐在做事的位置上。
  否则,你有再大本事,也只能眼巴巴看着。
  吕冬不会考虑体制内那些复杂的事,想法相对简单点,有荣誉当然是好的,物质激励一下,干劲会更足。

  杨烈文又说D县电视台可能会有采访,我会让人提前给你稿子,不用慌。市里报社会有记者下来,应该采访不到你。”
  吕冬不笨,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我听领导安排。”
  杨烈文对吕冬相当满意,要是每个人都有这觉悟,工作就好展开了。
  这少年从第一次见到,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有点惊悚,但无疑是个积极分子。
  吕冬想到整天放盗版港剧港片的县电视台,貌似就俩自制节目,点歌台和青照新闻,采访的话,估计是后者。
  青照台在这年代算比较克制的,有些小电视台连徐老师的艺术片都敢放。
  杨烈文想到另一个关键问题,轻咳一声,问道:“高考估分了吗?”
  吕冬心说咋又聊到高考上了?
  杨烈文有个计划,需要高考成绩当支撑:“本科有希望吗?”
  吕冬实话实说:“三百,悬。”
  “什么?“杨烈文不愿意相信耳朵,七百五的总分,三百还悬?他还是多问了一句:“临场爆发呢?”
  这种事,不可能来虚的,吕冬不会误导杨烈文,很负责任:“我成绩一直稳定,特别稳定。”
  杨烈文上下打量吕冬,稳定?这也好意思说稳定?他掩盖失望:“我知道了。”

  计划还没开始,就要夭折。
  吕冬能看出杨烈文有想法,但具体猜不到,保持沉默。
  领导面前,少说少错。
  杨烈文结束这场谈话:“表彰会时间确定,我会通知老吕,最近别去外地。”

  吕冬出门,汇合吕振林,去骑自行车。
  杨烈文给宣传口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对方很快到了他的办公室。
  “这就比较麻烦了,在咱县里还好说。”负责人皱眉说道:“一旦出了县里,很可能会上大报,他高三毕业生的身份瞒不过人,这成绩没法交待。”
  “学生嘛,品学兼优最基本,品行很重要,学习成绩一样重要,学习成绩太差,社会上咋看?咱们不能不顾及。”
  这话得到杨烈文认可:“看他高考成绩再说。”
  骑上自行车,出了镇府大门,吕振林带着吕冬来到建筑三公司的大院子,同样熟门熟路,进了一间平房办公室。
  “三哥,你咋来了?”迎上来个年纪比吕振林小七八岁的中年人。
  吕振林把卷起来的锦旗递过去:“老五,咱哥俩不来虚的,敲锣打鼓在县里影响不好,你收起来叫人挂上。”
  吕振飞接过锦旗放桌子上:“三哥,你笑话我不是?我哪里的?能忘了根?”
  有些人离开农村,就真的离开了,再也不想回去。
  同样,也有人无论走到哪里,做些什么,都认为家乡才是归属地。
  哪怕死了,也要落叶归根。

  “冬子也来了。”吕振飞经常回去,认识吕冬:“几个月没见,又长了。”
  吕冬叫人:“五爷爷。”
  “坐!”吕振飞招呼吕振林和吕冬,拿茶杯冲茶。
  吕冬赶紧接过来,两位都爷爷辈的,这种活自然要他这个小辈动手。
  吕振飞看吕冬一眼:“懂事了。”

  吕振林说道:“谁说不是。吕春和吕夏两个混小子,也都是十七八才懂事,这兄弟仨……”
  他又说了县里准备表彰的事,吕振飞也有所耳闻,夸奖了吕冬几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