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八十年——诸葛亮的悲哀》
第29节

作者: 信陵小司徒新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6-08 16:57:24
  (六)孟获到底是谁?
  前文说过,雍闿被高定部下干掉后,两方算是结了仇了,而雍闿的旧部也就不再帮着高定,反而是回到了老巢益州郡。而此时,率领雍闿旧部的不是别人,正是《三国演义》里所提到的那个被诸葛亮抓到了七回放了七回也就是七擒七纵的孟获。
  那么,历史上,对于七擒孟获和孟获其人到底是谁,是否存在,实际上是存在着相当的争议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那就是孟获其人,到底是谁,是否存在。历来对此有两种看法,其一就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孟获这个人。

  原因很简单,孟获这个人并没有出现在《三国志》里,反而是出现在东晋的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里,试想,南中叛乱对于当时的季汉来说,是相当的大事,那么对于益州郡的叛乱分子为什么只记载有雍闿,而没有记载在《汉晋春秋》里被认为是“夷汉所服”的孟获呢?这样重要的人物,又能够统率雍闿的旧部,怎么可能《三国志》不记载呢?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孟获并不存在。
  实际上,笔者不持这种看法,《三国志》虽然是三国时期的信史正史,但是也并不代表《三国志》没有缺漏与讹误。否则,裴松之的注为什么会补充出那么多的信史呢?因此,笔者更倾向于,有着孟获其人的。
  至于他到底是谁,有人认为他是汉族南迁,逐渐的在当地形成大族,更有学者认为,孟获的孟氏一族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提孟氏,因此孟获才会在当地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实际上与雍闿的起家同出一辙。
  当然,也有人认为孟获是少数民族,是属于彝族,而孟氏,则是朝廷的赐姓。当然了,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而接下来,要明白的是,到底有没有七擒孟获这件事。七擒孟获这件事实际上在当时陈寿所著《三国志 诸葛亮传》、《三国志 李恢传》、《三国志 马忠传》、《三国志 吕凯传》、《三国志 后主传》等都无记载。
  其实,七擒孟获最早见诸于东晋蜀郡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卷四的《南中志》。所谓的《华阳国志》是一部专门记述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的著作,被认为是和《越绝书》一样,我国现存已知的最早的地方志。

  《华阳国志》对西南地区风风土人情、历史演变,记述的很是详细,时间跨度从传说时期一直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全书包括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等地区历史记述,同时也包括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等人物传记,全书共计12卷,约11万字。虽然是私人撰写,但是也是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史料。
  因此,后世的司马迁在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采取了这段记述,写的是在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后,孟获对诸葛亮说道: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也。”

  这就证明,司马迁认可了七擒孟获这件事。实际上,除了《华阳国志》,在裴松之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也曾引用了《汉晋春秋》里所简要提到的七擒孟获的事情。
  但实际上,当诸葛亮与李恢马忠两路汉军会和前往益州郡的时候,已经是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五月的事情了,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而此时,诸葛亮出兵已经两个月,此次南征版师是在当年的秋季,因此,如果说诸葛亮真的是七擒七纵孟获,又要赶往各个地点、又要在各地打仗,似乎从时间上来说,有些太过于急促。
  更何况,七擒七纵,诸葛亮虽然想要攻心,可是高定一次没有接受招降,诸葛亮便是大军出击,南征耗费的是大量的钱粮,多拖延一天,便多了一份危险与消耗,诸葛亮哪有那么多的时间与耐心去七擒七纵呢?孟获难道是长得比高定帅气,诸葛丞相才会抓了他七次放了他七次?这样也太爱他了吧?
  所以,笔者的看法是,孟获,当是确有其人。而七擒孟获,则未必存在,虽未必存在,可是诸葛亮对于孟获的作战经过,似乎也可能是的确抓住了孟获,又放了他,但是却并非是七次。而后利用兵战与心战的结合,拿下了孟获,彻底的平定了益州郡!

  因此,截止至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诸葛亮在拿下益州郡之后,并没有直接返回,而是率三路大军于滇池隆重会师,进一步震慑南中地区,因为,战争虽然结束了,可是,战后的安排,却同样的重要。
  日期:2020-06-08 16:57:44
  (七)战后安排 班师回朝
  其实,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便已经确定了对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处理方略,总体来说就是围绕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这八个字展开的追求民族团结、大汉法制基本普及于南中地区、能够大限度的调动人力物力等一系列努力。
  那么,有一个问题,诸葛亮也是不得不慎重考虑,那就是在南中地区要不要留驻军队,这是一个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诸葛亮想要使得南中地区彻底的稳定,他知道,短时间内,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是不是大量的在这里驻屯军队,就能够保证南中地区的绝对安稳呢?对此,诸葛亮并不这么看,他认为:
  “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
  所以,诸葛亮的三不易是人为,首先,当时的季汉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在南中地区派遣大量的驻军,这不但直接削弱了季汉军方的整体实力,同时南中地区耕地稀少,粮食产量小,大军驻防在这里,吃什么呢?这必然会加重后方的后勤供给困难。另外,蜀中距离南中地区两千里之遥,千里运粮,就算不考虑损漏等问题,是否又真的安全呢?
  另外,诸葛亮的目的是,既然短时间内无法彻底的安稳南中地区,那么,只要在南中地区先达到“纲纪粗定,夷汉粗安”这样的局面,比起之前,就是一种进步。至于更加的稳定,那是要后续的各项政治举措来慢慢完成的,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诸葛亮想要南抚夷越,想要从南中地区征调人力、物力,想要季汉有一个安稳的后院,那么,就不能不考虑到南中地区居民的心里所想。双方刚刚经历了半年的厮杀,虽然平定了战乱,可是谁又敢保证南中地区的居民暗地里不心怀鬼胎、心生怨恨?
  这个时候再留下军队展现出极其强硬的一面,是不是会慢慢的再次激化矛盾呢?因此,给予种种考虑,诸葛亮并不打算将大军留驻在这里,也就是实现不留兵、不运粮这一目的。
  可以说,诸葛亮之所以不留兵,也并不是他不想,而实在是基于季汉当时的国际环境与自身实力,所能做出的最有利于安稳的一个抉择。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诸葛亮所说的不留兵,指的是来自蜀中地区的季汉的部队,而并不是说原来南中各地的季汉驻军要撤走的意思,都撤走了,别有用心的人还不翻了天?
  那么,诸葛亮既然不将季汉中央军留驻在这里,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来安稳南中五郡吗?当然有。
  首先,便是缩小南中地区的行政区划,南中五郡,虽然说仅仅只是朱提郡、永昌郡、益州郡、越雋郡、牂牁郡,但是其地盘面积占据了整个季汉的一半,这样的一个大郡很容易全部被大族或别有用心的人掌控,一旦叛乱,不仅影响甚大,而且由于其占地面积广袤,平叛行军也并不容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