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第52节作者:
云淡心远 日期:2020-08-03 06:49:45
NO.93
李隆基心里其实还是想要去安逸富庶的蜀地,但考虑到前一天发生的那些事,他什么都没说。
最后还是刚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置顿史的韦谔为他解了围。
韦谔提出的,是一个折衷方案:要想回长安,必须要有足够抵抗叛军的兵力,如今我们人马太少,回长安无异于送死。而这里离长安太近,恐怕也不安全。我认为不如先到扶风(今陕西凤翔),再慢慢商量去哪里。
扶风在当时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郑州—是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道路四通八达,从那里既可以西进河陇,也能北上朔方或者南下巴蜀。
显然,这个提议充分考虑到了各方的需要,是几乎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李隆基就此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也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队伍继续开拔。
可没走多远,他们就又不得不停了下来。
因为前面的路被堵住了—当地众多百姓跪在路上,黑压压一片,拦住了李隆基一行的去路。
父老们声泪俱下,苦苦哀求皇帝不要离开关中:长安宫阙,是陛下的家;历代陵寝,是陛下的根。陛下如今舍弃关中,又能往哪里去呢?
李隆基沉默不语。
他坐在马上,握着缰绳想了很久,但还是觉得留在关中太过危险,可是百姓们的话又十分在理,一时根本想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跟他们解释—你总不能说自己逃离关中去蜀地是为了南下抗击南诏而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吧?
怎么办?
天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既然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那就找个挡箭牌吧。
他让太子李亨留下安抚百姓,自己纵马先走了:情况是这个样子的…不过,我现在内急,必须到前面的公厕上个厕所,皇太子聪明贤惠,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就由他在这里代表我,详细跟你们说明吧…
见皇帝尿遁了,百姓只能又围住了太子:皇上既然不肯留下,殿下您就留下来吧。我等愿带着子弟追随殿下破贼,收复长安。如果殿下和皇上都走了,谁来为中原百姓作主呢?
他们越说越悲切,越说越激动,围上来的人也越来越多,转眼之间就达到了数千人!
李亨被里八层外八层地包围着,根本无法脱身。
他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是没有,只好找理由推脱说:皇上年事已高,这次又冒着危险远走避难,我作为儿子怎么能不在他身边尽孝?怎么能忍心离开他?
但百姓根本不听他的,还是不让他走,还是在不停地高呼:殿下别走!殿下别走!…
有人甚至还在那里唱起了抖音神曲:你莫走!
无奈,李亨只能讪讪地回应道:我不走…只是,只是…我还没向皇上当面辞行,请大家允许我先将此事告知皇上,再决定是去是留。
说完,他又像A罩杯的平胸女人挤丨乳丨沟那样艰难地挤出了几滴眼泪,企图以此博得百姓的同情—原谅我,我是不得已的。
随后他翻身上马,想要拍马走人。
然而这次他依然没有走成。
因为他的缰绳被建宁王李倓(tán,李亨第三子)和宦官李辅国死死拉住了。
两人对他分析说:逆胡作难,导致天下分崩离析,如果我们不顺应民心,怎么可能重振河山?殿下此次跟着皇上一起入蜀,如果贼军烧毁栈道,我们就被困在蜀地了,这无异于将中原拱手让给了贼人。人心一旦离散,再要重新凝聚起来就难了,到时再想回到关中就不可能了!为今之计,只有召集西北的边防军,与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齐心协力,一起讨灭贼军,克复两京(长安、洛阳),平定四海,使社稷转危为安,再修复宫室迎回皇上,这才是大孝!何必执着于区区儿女之情,在意这短暂的分离?
日期:2020-08-05 06:59:20
NO.94
广平王李俶(chù,李亨长子)也极力劝父亲留下。
李亨是个明白人。
他知道,他现在面临的这种情况其实有点像软件使用前的许可协议—你根本无法不同意。
而且,这些百姓说的话也确实没错。
既然皇帝已经决定出逃了,他作为帝国的第二号人物就必须留下来!否则,中原百姓群龙无首,各地抵抗力量失去精神领袖,要想保住中原、保住大唐的江山社稷,就只能是痴心妄想!
更何况,他的内心其实早就盼望着能离开父亲单飞了。
因为他这个太子当得实在太憋屈了。
当太子这些年来,他一直受到父亲的猜疑和压制,从来没真正掌握过任何实权。
当太子这些年来,在父亲的默许下,他一直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迫害和打压,除了受气还是受气,受了气还得给别人赔笑脸,脸被别人抽肿了还得装出一副享受的样子“被您抽一巴掌我感觉比抽九五之尊还爽!”,左边脸被抽肿了还得主动把右边脸凑上去让别人继续抽“麻烦您这边再给我来一下!否则就不对称了!”
当太子这些年来,他别的本领没有学会,憋气的水平倒是练到了世界顶级—他虽然不会游泳,但只要腿上绑个沙袋,500米宽的渭河他可以在水底徒步横渡五个来回,不需要换一次气!
然而正如穷人往往不甘心做一辈子穷人总是时时渴望着发家致富一样,他这个受气包也不甘心当一辈子受气包,总是时刻都渴望着有朝一日能自由自在地尽情驰骋!
现在有这样一个独当一面的机会,他怎能不把它抓住?
因此,他最终还是决定答应百姓的请求,慷慨激昂地表示:我不走了!愿意留下来跟你们一起平叛!
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的形象似乎一下子高大了不少。
接着,李亨让李俶前去向皇帝禀报此事。
李隆基其实并没有走远,一直在前面不远处等太子归队。
没想到他左等右没等到太子的人影,却意外地等到了太子打算跟他分手的消息。
尽管毫无准备,但李隆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这真是天意啊!
是啊,现在的他虽然依然还是皇帝,但早已威信扫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安禄山叛乱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的他完全是说一不二,而现在的他却只能是说说而已;那时的他就算随便说句屁话别人都当是真理,而现在他就算说的是真理别人也只当是句屁话!
想到这里,他只能长叹一声,随后从护驾的禁军中分出两千人马,让他们前去护卫太子,临行前还叮嘱说:太子仁孝,足以继承大业,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禁军走后,他还觉得不放心,又命人前去转告太子:你努力去做,千万不要挂念我。西北各族,我待他们不薄,相信他们必会为你所用。
同时他又把太子的眷属也都交给了李亨,还让人转达了传位之意。
李亨当然坚辞不受。
就这样,父子两人从此分道扬镳,一个继续前往蜀地,一个则留在了关中。
对李亨来说,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有人认为,此次百姓挽留他的事件很可能是李亨自己策划的。
这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旧唐书·李辅国》传中明确记载:(马嵬之变后)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
可见,李亨对与父亲分开行动是早有计划的。
不过,留下来的路并不好走。
与父亲分手后已是黄昏时分,李亨一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该往何处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