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清——随园食单漫谈》
第13节

作者: 有事没事莫凭栏
收藏本书TXT下载
  然后再说说“洁”。

  一道菜上来,如果能隐约闻到菜里有抹布的味道,这可太糟糕了,必然是抹布非常油腻肮脏所造成的。有时在街边小馆,就能遇到这类问题。无非是一块黑抹布,又擦桌子又擦碗盘,而且常年不洗不换。遇到这种情况,又不敢惹是生非,只好直接起身走人。
  而如果能闻到菜里有案板的气息——这通常是一种杂菜混合着朽木的复杂味道,就定然是案板没有及时清理干净。近些年由于高分子材料菜板的普及,这种情况倒是有些缓解——至少朽木的味道没有了,而不该出现在这盘菜里的其它菜味,不好说是菜板问题还是锅没刷干净。
  所以这几年新开的餐厅,喜欢装修成明厨,甚至还有设置多块屏幕直播厨房操作的。厨师的做菜过程,比如是否专布专用、是否一菜一清厨具,有心看者皆一目了然,吃着就放心多了。
  正如《论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在哪行哪业都是通用的。
  一个好厨师,其基本素养就包括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再谈怎么把菜做好的问题。

  这一点上不得不夸赞日本料理中的厨房传统,贯彻了日本人严谨到“变态”的习俗,把一丝不苟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可以坐在吧台区域的传统日本餐厅,可以极近距离观察到厨师的每一步操作,看他们对刀具、抹布、菜板的频繁清理操作,有时候真觉得看着都累。
  但这种对卫生较真到底的态度,在餐饮上是绝对不容有“灵活”、“取巧”之心的,由于轻疏这一点造成的食品中毒等事故,可谓屡见不鲜,而且络绎不绝。
  至于说烟民厨师的烟灰、高温炉灶前如雨点般挥下的汗滴、厨房中灵动的苍蝇蚂蚁、锅台边轻舞飞扬的油烟沉垢,一旦玷染盘中,即便这是由神厨绝艺而奉献出的一盘天价珍馐,也只配当作催吐极品。
  正如即使是西施再世般的美貌娇颜,出粪坑而全染,人们也断不会围在她身边争相偷瞧、心中暗爽,只会掩鼻屏息,速速逃之。
  原文
  洁净须知
  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粉。闻菜有抹布气者,由其布之不洁也;闻菜有砧板气者,由其板之不净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厨先多磨刀,多换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后治菜。至于口吸之烟灰、头上之汗汁、灶上之蝇蚁、锅上之烟煤,一玷入菜中,虽绝好烹庖,如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矣。
  日期:2020-04-13 23:32:52

  须知单(16/20)——用纤须知
  这篇文中所说的“纤”,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勾芡”操作中的“芡”。而勾芡的手艺,也是区分专业厨师和业余厨师的重要标准之一。
  袁枚说:之所以称之为“纤”,顾名思义,就是纤夫拉船所用的纤绳之“纤”,乃是将船与纤夫紧密连接在一起,却又不使两者直接接触、摩擦、能起到缓冲作用的媒介。为了描述方便,在下文中还是称之为“芡”。
  从原文来看,在那个时代芡粉的主要原料还是绿豆粉——直到今天这也还是最顶级的芡粉原料之一。
  而现代我们更常用的马铃薯粉和木薯粉,也被称作“生粉”,当时应该还没有普及——毕竟马铃薯这种植物本身,到底是明末万历年间传入中国,还是在清初乾隆年间传入中国的,在学界仍有争议。
  想把肉馅捏成团做成丸子,捏得太狠,就又变成了一坨死肉,捏得太松,又会下锅便散开,就要用到芡粉来起到黏合作用;做肉羹时,使油脂保持在肉中不全都流出来,避免汤羹过于油腻,也需要用芡粉来使肉馅和水维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所以在处理肉类食材时,尤其是在用肉馅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和馅时添加芡粉。
  除此之外,在煎炒肉类的时候,为了防止肉片贴锅,导致过度加热而烧焦变老,也需要勾芡,成为肉片与锅之间的媒介,使炒得的肉片嫩滑绵软。
  在使用勾芡技术的炒菜里,笔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菜的“糟熘”系列,比如糟熘三白、糟熘鱼片等,当真是味道上把香糟和食材融为了一体,外观上突出了晶玉满盘的色泽,想起来就口水横流。

  其他一些鲁菜也是同理,比如葱烧海参等,如果吃起来海参是海参、葱是葱、汤汁是汤汁,没有融合到一起,就是勾芡手艺不行,做失败了。
  以上这些都是芡粉在烹饪中的作用和原理,使食材与其它材料、或食材与厨具之间保持既不太近、也不太远的关系,并且调和各种味道再牢牢附着到食材之上,色彩也是透着明亮动人。
  只有在理解了这些意义和目的的前提下用芡,才能将用芡的分寸把握好,否则只闻其名,一通乱用,只会闹出更多笑话。要么就是用量不足,其效果还不如不用;要么就是使用过度,炒出一锅黏黏糊糊的浆糊来。
  《三字经》的疑似作者南宋人王应麟曾作一部《汉制考》,其中曾有齐国人将麯麩这种酿酒用的酒曲就叫做“媒”,这个“媒”其实就是“纤”。
  而需指出的是,由于古人的科学水平限制,包括袁老在内,都未能探明酒曲将粮食转化为酒精的原理,误将酒曲所造成的复合化学反应,和芡粉的糊化反应混成一类,这也是时代的无奈,不能以今世之科学水平怪罪古人的科技视野。
  《汉制考》中的这一段,笔者虽未能查证到。而“媒”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一释义为“齐人名麴饼为媒”,“麴”字通“麯”,或可作为佐证。
  这句释义后还有《史记》中“媒孽其短”一句,顺查下去才知“媒孽”一词正是借用了使酒曲将粮食转化为酒的这种化学反应,引申成将一个人的小短处,捏造转化成一片大罪来诬陷这个人,使此人妖魔化的卑劣手法。当然,这些就是题外话了。
  原文
  用纤须知
  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合之。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护持之。此纤义也。能解此义用纤,纤必恰当,否则乱用可笑,但觉一片糊涂。《汉制考》:齐呼麯麩为媒,媒即纤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