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曹操却不一样,曹操的实力强过自己太多,并且对于江东的野心也从未停止过,不是说刘备不想消灭孙权,但是比起刘备的野心,曹操的野心显露的更明显,一旦与曹操联合,那么孙权甚至连刘备在与他联盟时的地位都无法得到,孙权能得到的,就只有臣服而已。
更何况,相比于刘备来说,自赤壁以来的十多年,孙权与曹操交手的次数不在少数,这样一个人来当朋友,很明显比刘备危险多了。所以,孙权与刘备,虽然荆州、夷陵,脸皮撕破的相当的激烈,但是从传统来说,两者的关系,还是相对比较容易恢复的,因为在当时的天下来说,他们,都是弱者的一方。
因此,孙权才会惧怕,从而想要与刘备联合。他惧怕的,不全是刘备,是继承魏王曹操的位置,并且篡汉称帝的魏文帝曹丕。而刘备也是在给孙权的信里,毫不避讳的流露出自己的歉意,因为当时的季汉实在是太危险了。
当年孙刘联盟,其实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外部曹操集团大兵压境的现实压力,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像是逼迫他们不得不抱团取暖,而现在,孙权同样面临这样的巨大的军事压力。
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后,改元黄初,在刘备与孙权夷陵大战的时候,曹丕并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发兵攻打东吴淮南一带,错失收拾孙权甚至吞并江东一带的大好时机,而等到刘备与孙权开始慢慢的恢复联络的时候,曹丕又要雄起了。
因为在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以孙权为自己的藩属国,并且在夷陵大战结束后,魏文帝曹丕令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去做人质,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很好地控制孙权,这一点,孙权当然是断然拒绝,那么,既然他拒绝了曹丕,曹丕自然不会放过他,于是,曹魏针对于东吴的大规模的军事打击,也就此开始。
这场战争从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九月开始,至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结束,共五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刘备夷陵那边刚刚打完仗,曹丕就在东线给孙权搞事情了,而且这次曹魏一方出兵的规模也是相当的大。
大军总共三路,西路军主将上军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从江陵一带发起进攻,中路军大将军曹仁,从濡须坞一带发起进攻,东路军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从洞口一带进军东吴。这一次,曹魏能征善战的将军,曹家的精锐几乎全来了,可是打了半年,由于东吴一方沿着长江一线紧密防守,又援军开赴相当迅速,抓住战机,反败为胜,使得曹魏三路伐吴的计划最终破产,曹丕亲自坐镇宛城,也是没什么卵用,因此,这一次交战,曹魏宣告失败。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两年,魏文帝曹丕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丕再次兴兵来到徐州广陵一带,准备大举伐吴,可是面对长江天险,曹丕自己都不得不感叹自己虽然骑兵陆军强大,但是水军的确是不行,因此,这一次出击在东吴的据险防守下,曹丕再一次无功而返。
可是针对于孙权的不听话,曹丕很是生气,于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再一次兴兵十余万来到广陵一带,意图进攻东吴,可是加之天气不好等因素,这一次曹丕的伐吴的军事行动再次失败。
而从这之后二十多年,曹魏都不曾在主动攻击过东吴。所以,当时相比于季汉面临的压力,孙权所面临的来自与曹魏的压力,同样不小,那么既然如此,就应了邓芝所说的话,孙权不与诸葛亮重新联盟,又去与谁联盟呢?
可是,孙权这小子,绝对不是省油的灯,他既然可以和诸葛亮联盟,同样也能够与曹丕缓和关系,孙权部属了刘璋的儿子刘阐担任益州刺史,驻扎在交州与益州的边境,来扰乱季汉。
同时,孙权又支持南中地区叛乱的雍闿,遥署其为永昌太守,这一手,很显然是孙权做给曹丕看得,目的就是缓和自己与曹丕的关系,同时,又不能让季汉实现过于安稳的权力过度。
所以,这也是诸葛亮与邓芝为什么着重于或慎重于与孙权恢复联盟、且频繁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要东吴与季汉再次联合,那么季汉就能摆脱长达四五年的孤立的局面,而东吴也能够摆脱曹魏的控制且寻求到一个相对有力的盟友来牵制曹魏,所以,这是一个双赢的又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正确选择。
另外,这一次,季汉与东吴再次走到一起,联合长达四十年之久且很少有摩擦,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孙刘三方在地盘、人口、甲兵、税收等方面也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均势。
据《中国军事通史 三国卷》所记录,截止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当时曹魏基本占据着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兖州、豫州、徐州大部、荆州一部、关中地区、凉州地区以及对西域地区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东汉的十三州里,曹魏一方占据了九州之多,幅员之广,基本与季汉东吴加在一起相持平。而当时曹魏的人口,据统计为103万户,682.4万人,大约占据当时三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而当时的季汉,户数为20万户,人口为132万左右,占据当时三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二左右。所占据地盘为益州全境,仅具有一州。
而彼时的东吴,户数为47.8万户,人口315.5万人,占据当时三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八,东吴占据荆州、扬州、交州的广大地区,但是汉吴合起来疆域面积才仅仅四州,人口占据天下的百分之四十。
这也就是说,只有两家联合,南北的人口、地域面积、军事实力才能大体持平,北方的曹魏虽然占据着一直以来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但是由于连年战乱,户数下降,人口锐减,粮食产量等大大减少。又由于曹魏一方要面对汉吴两方的军事压力,东线西线战场常常出现曹魏军队疲于奔命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曹魏集团短时期内根本无法发挥出自己一方的军事、经济实力。
而汉吴一方,君臣同仇敌忾,上下万众一心,各自都能动员十余万以上的兵员,并且一个占据着川蜀之险,一个凭据着三江之固,在短时间内足以联手与曹魏相抗衡。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抗衡,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峙下去,而汉吴两方没有过多的增强自身实力的办法后,最后的赢家,一定是曹魏一方。这就是因为在北方的曹魏拥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以及战争潜力,其所在地域的人口数量、粮食产量、军队数量,在国家没有重大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变故出现的情况下,基本会保持逐渐上升的态势。
这样一来,曹魏本来的地域广袤、人口基数庞大的优势便会逐渐且越来越迅速的显露出来,到那时,南北方的各项对比指标,将再次有利于北方的曹魏。
例如,在曹魏攻灭季汉前夕,曹魏的总人口户数为144.5万户,季汉为28万户,东吴为52.3万户,其中曹魏占据天下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三,季汉占据天下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二点二,东吴占据天下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二点四,两者人口数加在一起,已经处于相对的下风了,甚至才仅仅相当于曹魏人口的一半多一点。
另外,甲兵方面,到了三国末期,曹魏能够动员的军队总量据《中国军事通史 三国卷》所估计,至少为六十万以上,占据当时三国军队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季汉的军力为甲士十万二千,吴国的军力为二十三万,战船5000艘,两者的总数才为三十三万二千人,这才仅仅相当于曹魏总兵力一半多一点,所以,越是往后对峙,曹魏的底蕴实力的优势,显露的也是愈发的明显。
因此,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季汉与东吴想要图存,就必须要走到一起,因此,双方的联合,实际上,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迫于现实的不得不。
其实,在季汉与东吴这两年来的外交联盟的过程里,可以看出,季汉虽然局势危殆,但是局面还并不是最坏,因为不管是益州本土派、还是东州派都是相对紧密的与刘备的股肱派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一切的困难!
而此时,不管是益州本土派还是东州派,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逐渐的成为了诸葛亮派。
当时的季汉政权里,益州本土派的人员逐渐的感召于诸葛亮的以身作则,更加的忠心于汉室。而东州派以及刘备股肱派里的一些成员,本身就是有感于自己的汉室功臣名将之后的身份,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季汉政权的建设中去。
所以说,在刘备诸葛亮一直号召的兴复汉室的政治大纛下,此刻季汉的文武大臣、全境百姓的心,还是牢牢的凝聚在大汉这一边的,人心若在,则万事可为!
而此时,既然解决了北方曹魏的危险,又成功的联结了孙权,那么诸葛亮终于能有时间来稳定内政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