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温柔盛世——闲话『清平乐』背后的真实历史》
第10节

作者: 晴雯撕扇20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除了吕夷简之外,另一位宰执李迪,还有参知政事宋绶,此时也表态赞成废黜这个不讲礼数的悍妇。这两人曾经做过宋仁宗的老师,倒不是对郭皇后本人有多大的意见,而是视郭皇后为太后的“政治遗产”之一,所以唯欲除之而后快,襄助宋仁宗尽早走出太后临朝十余年的阴影,做一名恩威加于天下的贤明之君!

  日期:2020-05-14 17:35:24
  话说回来,冲冠一怒容易,但以宋仁宗向来仁厚的禀赋,临到最后关头,反倒优柔寡断起来。尽管几位大佬的态度坚决,但宋仁宗依然是踌躇不定。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夜长难免梦多,这边稍微一耽搁,消息很快就走露了出去。(“外人籍籍,颇有闻者”)况且,君臣数人在密议此事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神奇而可怕的存在——台谏言官。
  所谓“台谏”,是“台官”与“谏官”的合称。“台”指御史台,所以“台官”的职衔一般都带有“御史”两个字,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谏”指“谏院”,职衔的称谓有些杂乱,包括谏议大夫、司谏、正言等等,主要负责为君主建言献策。简单来讲,就是“君有过举,则谏官奏牍,臣有违法,则御史封章”。尽管“服务”的对象有所差异,但在实际履职的过程中,这两类言官多有混淆,毕竟一件事情往往会涉及君主与臣僚,言官既要指出有所失当之处,也要道明自己的看法,所以一般以“台谏”作为泛称。

  台谏言官这个群体,绝对是正经八百的靠口才吃饭。简单概括一下,他们主要有三大特征:

  第一,年轻气盛。台谏言官的品级不高,“其间多由知县举充者”。他们踏进官场这个大染缸的时间不长,本色尚存、棱角分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十足的“愤青”、“喷子”。小官弹劾大官,甚至批评君主,看似有悖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其实正是一种反常态的巧妙设计,一定程度上还体现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
  第二,不用干活。台谏言官的任务就是纠错找茬,不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既不需要对GDP负责,也没有五花八门的考核指标,颇有一点“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味道。这也让他们避免了许多利益上的考量,大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第三,自成体系。人们时常会说,宰相乃百官之首,其实这句话只是针对级别而言的。若论辖制范围,宰相还真的谈不上一人之下、众人之上。就拿台谏言官来说吧,他们并不受行政系统的管辖,其选拔任免、升迁贬谪,宰相不仅管不着,举荐的人选往往也不会得到采纳(“凡之政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谨防双方相互勾连、蒙蔽圣听。
  这三大特征,事实上也是制度性的安排,其目的只有一个: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让台谏言官敢于仗义执言,对君主、臣僚的任何一点瑕疵(包括私生活方面),都能果敢地站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尤其是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宋太祖为后世子孙立下了一道秘密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如此一来,便为台谏言官创造了一个无须“死谏”的宽松氛围,用后来苏轼的话说:“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

  基于这种相当完备的制度保障,台谏言官在宋朝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至天子,下至百官,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总是不会缺少台谏言官的声音。无风空掀浪,遇墙踢三脚,痛陈时弊,据理力争,既是他们的职责所系,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进而成为这些士大夫匡时济世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们越是不给君主、臣僚的面子,越是直戳对方的痛处,就越能彰显自己的能力和气节。

  日期:2020-05-14 18:38:20
  平心而论,废立皇后这种宫闱之事真是可小可大。说它小,因为本质上就是官家的一桩家事,并不妨碍国计民生和社稷的长治久安。说它大,则是因为在台谏言官看来,这关乎君主的德行,为君之德乃社稷的根本,你还能说这是无关痛痒的事吗?
  果不其然,宋仁宗要废黜郭皇后的消息走露之后,台谏言官便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最早提出异议的,正是后来以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享誉后世的一代名臣——范仲淹,他当时官居右司谏(正七品),是谏院名义上的主官(并非实领)。虽说只是风闻此事,但范仲淹觉得未必是空穴来风,便请求面见宋仁宗,劝他尽早打消这样的念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宜早息此议,不可使闻于外也”)

  范仲淹一番话,让宋仁宗如梦方醒,不过并非幡然悔悟、偃旗息鼓,而是意识到还有台谏的这一关不太好过。出于策略上的考量,蓄势待发的宋仁宗琢磨出了一个折中方案:郭皇后的名号呢,朕就不予废黜了,且让她自愿入道修行,安置于别馆,颇有一点“责令自愿退居二线”的味道。
  消息一经传出,朝堂内外更是一片哗然。用“台官”段少连(时任殿中侍御史)的话说,“一日之内,都下喧然”,大家普遍认为,母仪天下的后宫之主,岂有看破红尘、入道修行之理?!
  群议汹汹之际,又传来了最新的动向:两府——也就是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主官是宰相)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主官是枢密使)——竟然联名上表,以郭皇后“有妬忌之行”为由,请求将她降级为净妃。这可真是不拿台谏当盘菜啊,是可忍熟不可忍!言官顿时炸开了锅,纷纷上疏谏诤,要求宋仁宗站出来表态,“复中宫位号,以安民心”。
  对此,宋仁宗给出了一个明显无法令言官们信服和满意的答复:郭皇后犯了错,后宫人人近知,如今并未废黜她的位号,而只是从轻发落,另置于别馆,给她一个自省己过的机会,至于生活待遇嘛,更不会有什么变化。(“中宫有过,掖庭具知,特示含容,未行废黜,置之别馆,俾自省循,供给之间,一切如故”)
  宋仁宗的敷衍之辞,好歹也是出于息事宁人的考虑,而深知台谏言官威力的吕夷简,把事情做得更绝,他直接责成承进司实施“紧急限流”,拒绝接收台谏送来的表章奏疏。奏疏递不进去,一肚子的话讲不出来,这在倡导广开言路的大宋朝,还真是破天荒的头一回。台谏言官顿时群情激愤,在御史台主官孔道辅(时任权御史中丞)和谏院主官范仲淹(时任右司谏)的率领之下,浩浩荡荡地蜂拥到垂拱殿门前示威,要求面见宋仁宗奏对。

  台谏言官集体入宫示威,这在大宋朝也是头一遭,宫中的内侍担心收不了场,索性采取冷处理,关上了垂拱殿的大门。孔道辅见状,直接扑上去抓住殿门上的铜环,声嘶力竭地大喊道:“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
  日期:2020-05-15 12:41:25
  事情闹到这个份上,宋仁宗坐不住了,顺势将烫手山芋扔给了吕夷简,让他出面去跟台谏言官耐心解释一下,废黜皇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吕夷简的心里估计也犯着嘀咕,老大不乐意,但君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上去充当挡箭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