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第33节作者:
云淡心远 日期:2020-05-13 06:59:16
NO.59
高仙芝也同意他的看法。
两人当机立断,马上传令全军迅速往潼关方向撤退,要求务必赶在叛军之前进入关内布防。
应该说,他们的行动是非常及时的。
因为他们前脚刚刚撤离陕郡,后脚叛军就杀到了!
安禄山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在攻下洛阳后,尽管很多人都想在那里好好休(抢)整(掠)一番,但安禄山却坚决不许,严令他们立即乘胜西进,直扑潼关。
平心而论,此时的叛军挟连胜之势,持不败之威,士气如虹,锐不可当,倘若高仙芝带着他那支杂牌军按原计划继续东征,一旦遇到仿佛02年的罗纳尔多一般的正处于巅峰期的叛军,肯定不是其对手,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
那样的话,长安恐怕也很难保得住了!
正是高、封二人的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挽救了唐军,挽救了朝廷!
然而,尽管高仙芝一再强调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行进,但由于他手下的这支部队是临时抽调组成的,来源复杂,成分不一,互相之间也不熟悉,指挥起来难以得心应手,加上陕郡到潼关之间的道路大都为山路,崎岖难行,时间一长,他们还是逐渐慢了下来,队形也拉得越来越散。
最终,高仙芝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一支叛军骑兵追上了他们!
那个时候,以新兵为主的唐军本来就非常惶恐不安—就算被蚊子踢一脚只怕都会吓尿,何况是得知敌军来袭?
一时间,他们乱成了一团,自相践踏而死的、挤下悬崖摔残的不在少数。
好在此次追来的叛军只是一小股先头部队,兵力有限,加上高仙芝、封常清毕竟是经验丰富的宿将,在他们的指挥下,唐军虽然样子颇为狼狈,但还是逐步稳住了阵脚,大部分部队均有惊无险地撤回了潼关。
入关后,高仙芝立即下令整修工事,加固城防,调集物资,严阵以待,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没过多久,叛军的大部队也到了。
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带领唐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最终顶住了叛军一波接一波的攻势。
见一时难以得手,安禄山担心久攻不下会有被切断归路的危险,只好引兵退去。
之后他命大将崔乾佑驻守陕郡,同时又分兵四处抄掠,附近的临汝(今河南汝州)、弘农(今河南灵宝)等郡都先后投降了叛军。
此时洛阳失守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李隆基大为震惊。
这是他之前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这种希望破裂的感觉,相信很多父母是深有体会的:孩子小时候,总觉得孩子能上清北,后来却发现连高中都考不上…
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决定要御驾亲征。
可是现在京城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怎么办?
他只能下诏征调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陇右(治所今青海乐都)、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三镇的军队,要求除保留少部分士兵驻防边境要地外,其余的主力部队悉数回京勤王。
十二月十六日,李隆基召集杨国忠、韦见素等一帮重臣,对他们说:朕在位已近五十年,早就厌倦了政事,本来去年就想传位给太子了,只是当时水旱灾害频繁,朕不想把厄运留给子孙,打算等收成稍好的时候再传位,没想到现在又发生了叛乱,朕打算亲征讨逆,让太子监国,留守京城,事平之后,朕就可以高枕无忧地退居二线,过自己的清静日子了—一根香烟一张报,一杯茶水一泡尿,一池温泉一手搂着贵妃一起泡…
尽管李隆基的语气似乎波澜不惊,但杨国忠听了却如五雷轰顶。
日期:2020-05-15 06:55:16
NO.60
因为杨国忠知道,一旦太子李亨掌权,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当初李林甫陷害太子屡兴大狱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小小的监察御史,为了能往上爬,他不遗余力地充当李林甫的帮凶,无论是韦坚案还是柳勣案,担任急先锋首先出面告发的都是他,他也由此和太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么说吧,如果李亨心中有个“最恨的人”排行榜,名列前三甲的肯定是他和李林甫、安禄山三人,而现在李林甫已不在人世,安禄山也不在朝中,李亨上台后必然会把全部的怒火发泄在他一个人身上!
这是一定的—就像你明天一定会更老一样。
怎么办?
他觉得,要想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一定要阻止皇帝亲征、太子监国这件事的发生—无论这样做对国家有怎样的好处!
这就是杨国忠。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考虑的依然没有一点点国家的安危,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
退朝后,杨国忠马上找到了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流着泪对她们说:我等死在旦夕了。太子一直都厌恶我们杨家,一旦他掌权,我与姐妹们就都没命了。呜呜…
被他这么一危言耸听,三个女人都吓得花容失色心律失常大小便失禁,跟他一起抱头痛哭起来。
当然,他们也知道,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杨贵妃。
于是,三个夫人一起入宫,哀求自己的妹妹帮忙。
不愧是中国好妹妹,为了自己的家人,杨贵妃是什么都做得出的—高数除外。
她不顾自己的形象,嘴里衔着满口的泥巴—必须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表示她的嘴很脏(虽然我觉得的确有此效果),实际上这在古代叫衔土请命,是臣下请求死罪的表示,哭得梨花带雨,苦苦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见心爱的女人如此可怜,老皇帝一下子就心软了:爱妃快别哭了。我哪里都不去,就在宫里陪你…
杨国忠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而前线的高仙芝、封常清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尽管他们最终守住了潼关,遏止住了叛军的进攻势头,但李隆基却依然很不满意。
战前封常清曾信誓旦旦地说可以轻松地平定叛乱,可给他带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
本以为你是个人才,没想到却是个废柴!
本以为你能一往无前,没想到却是一泻千里!
战前他对封常清抱有多大的期望,现在他就有多大的失望!
战前他有多想提拔封常清,现在他就有多想处罚封常清!
是啊,安禄山十一月九日在范阳起兵,仅用了短短一个多月就占领了东都洛阳和半壁江山!
这样的结果,是战前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李隆基认为,必须要有人为此次失败负(背)责(锅)。
也许在我们后人看来,最该对此负责的不是别人,就是李隆基自己—给安禄山如此大权力的是他,纵容杨国忠胡作非为导致安禄山造反的也是他,制定外重内轻政策导致中原空虚的还是他…
但李隆基本人是绝不会这么想的。
多年来的一帆风顺,多年来的显赫政绩,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无比自信—不,不是自信,而是迷信。
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永远都不可能犯错的。
以前不会,现在不会,以后也不会!
1+1以前等于2,现在等于2,以后还是等于2!
因此,在他看来,造成现在这种被动局面的,只能是将帅的无能!
最该为此负责的,就是那个封常清—毕竟,洛阳就是在他手里丢失的!
而对政治一窍不通的封常清却丝毫没有想到这些。
他也没时间想这些。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将功赎罪,如何扭转战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