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第31节

作者: 云淡心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0-05-03 07:07:24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封大夫即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当时他兼任御史大夫)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日期:2020-05-06 06:58:09
  NO.56
  与忧心忡忡的封常清相比,皇帝李隆基则要淡定得多。
  封常清离开后,李隆基又在华清宫里悠哉悠哉地休养了四天,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长安。
  回京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当时正在京城担任太仆卿的安禄山之子安庆宗斩首,随安庆宗生活的母亲康氏(安禄山的原配夫人)以及他新婚不久的妻子荣义郡主也一起被赐死。
  在我看来,也许李隆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一做法却是很不明智的。
  毕竟,安庆宗是安禄山的嫡长子,留着他,对安禄山而言多少是一种牵制,关键时刻甚至可以充当谈判的筹码,而现在李隆基却为了泄愤,轻而易举地将这张牌毁了!
  不久之后,他将为这个错误付出惨重的代价—当然,和很多时候一样,沦为代价的,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除了安庆宗,因安禄山造反而受到牵连的,还有时任朔方节度使的安思顺。
  由于史书无传,我们对安思顺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安禄山的继父安延偃之侄,成名比安禄山更早,资历也比安禄山更深,他从军四十余年,一直在西北战场作战,早在公元721年就担任了洮州(今甘肃临潭)刺史,后来历任大斗军使、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节度使、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节度使等多个要职。
  尽管名义上是安禄山的堂兄,但安思顺和安禄山并无血缘关系,工作上也没有什么交集—一个在西,一个在东,相距数千里。
  而两人的政治立场更是完全不同—安思顺对大唐是非常忠诚的,甚至还曾一度向皇帝李隆基揭发过安禄山的造反密谋,安禄山也知道他和自己不是一条心,因此在起兵时并未联络他一起行动。
  不过,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安思顺再没问题,姓安就是问题。
  李隆基现在把“安”当成了敏感词—就连杨贵妃之前常用的“安尔乐”这个牌子都被他禁用了。
  安思顺也第一时间就被解除了兵权,召回朝中出任户部尚书。
  朔方节度使一职则由原朔方右厢兵马使郭子仪接任。

  在解除安思顺兵权的同时,李隆基还作出了另外几个重要安排:
  一、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防守重镇太原;
  二、新设河南节度使,领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十三郡,以卫尉卿张介然为节度使(这也是第一次在除了边境地区的内地设立节度使),给他的任务是阻挡安禄山攻击河南,拱卫东都洛阳;
  三、右金吾卫大将军程千里为潞州(今山西长治)长史,以防叛军从那里进犯河东。
  之后,他又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帅,率军东征,作为继封常清之后的第二梯队,迎战叛军主力。

  李琬是李隆基第六子,在当时还在世的皇子中年龄仅次于太子李亨,平时的口碑也非常不错,朝野上下都对他寄予了厚望。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任命刚发布没几天,李琬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这究竟是真的意外,还是有人故意制造的意外?
  不知道。
  因为我搜遍史书,结果都是“404 not found”。
  但不管怎么说,反正李琬是死了,高仙芝成了这支部队的主帅。
  然而李隆基似乎对曾有过“因私欲擅自开战”前科的高仙芝并不完全信任,又给他配了个监军—几年前和他搭档过的宦官边令诚。
  主帅有了,那么,兵呢?
  那时唐军主力大都部署在边境,远水解不了近渴,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招募新兵。
  在高仙芝的主持下,募兵工作进行得颇为顺利,不到十天就招募了十一万士卒,其中大多是长安的市井子弟。
  这支从未上过战场的的新军,却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号:天武军。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包装嘛—就好像,有些人明明是怂了,可说出来却是:跟这个世界和解了,是不是听起来瞬间感觉很高大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