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占据滁州时,有一班亲戚投奔他,其中就有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辗转而来。这俩父子历尽艰辛,几死沟渠,终于可以亲人团聚。元璋大喜,原本以为世上已无亲人的他对保儿十分疼爱,收养为义子,改名“朱文忠”。同时,朱元璋的大嫂也带着她的儿子投靠,元璋把侄儿改名“文正”。连同义子沐英一起抚养,请老师教导他们文韬武略。
一眨眼,五年过去了。朱元璋成了吴国公。朱文正、朱文忠和沐英也长大成人了(三人中,年纪最大的朱文正之早年事迹基本上被明初官方抹掉了,只剩下洪都之战,朱文正的功劳实在无法涂抹。此处只叙述朱文忠的事迹)。
吴国公认为,是时候让他们出来见见世面,历练历练人生了。于是,找来朱文忠,吩咐他跟随中翼大元帅常遇春作战。
元璋这个安排很明显,常遇春的常胜将军,朱文忠跟随他,军功自自然然是不断地、迅速地累积的。
当然,朱文忠想出人头地绝对是需要自身的努力的,否则,即使他是吴国公的外甥,即使他“军功”爆棚,也不代表他可以独当一面,不代表他可以统兵扫荡群雄。
十九岁的朱文忠,被委任为“舍人”,跟随常遇春进攻池州。舍人究竟是什么职位?有人说是秘书之类,有人说是监军,还有人说是参谋之类,不一而足。根据其后的事情的发展,朱文忠担任的舍人就是后来咱们的伟大革命领袖毛 发明的“政委”。
朱文忠随军作战,在池州战役中,文忠“骁勇冠诸将”,立下赫赫战功。常遇春虽然也没读什么少,但是对吴国公的安排自然心领神会。攻克池州后,就派文忠自己统领军队去扫荡池州下辖的几个县城。朱文忠果然不孚众望,接连攻取了青阳、石埭、太平(这个太平县不是之前的太平府)和旌德等地[ (明)董伦《曹国李公(文忠)岐阳武靖王神道碑铭》,引自(明)徐紘《明名臣琬琰录卷二》]。
随后,朱文忠正式对抗元政府正规军。这支正规军由阿鲁灰指挥。阿鲁灰职位是院判,相当于某一地方驻军的司令员。双方一接触,朱文忠的部队秒杀元军—完胜,阿鲁灰果然就是灰溜溜地逃跑了。
马不停蹄,朱文忠挥军直扑于潜和昌化这两个小据点。在这里,文忠遇到日后与之周旋颇久的“苗军”。
苗军,就是元政府招收的苗人的军队。苗军在元末充当一个很重要的镇压民变军的角色。在江南地区,苗军的战斗力往往比蒙古兵更强,更适合在江浙一带的山地丘陵进行陆地战。
朱文忠遇上的苗军还不是最厉害的部队,所以,一击即溃。
这时候,朱文忠的部队已经进入浙江省了。由池州出发,到淳安,直线距离几乎四百里。
朱文忠抵达淳安郊外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当时是冬季,虽然淳安不算太冷,接近零度,朱文忠发出作战命令:夜袭。
冬天的日照比较短,下午五点钟已经天黑了。文忠在戍时(大约晚上八九点钟)发动攻击。淳安守兵都躲在安乐窝里,忽然遇到袭击,措不及防,大败。战后朱文忠清点战俘,竟然过千人。一个小小的淳安县城,地方驻军能有多少?竟然有过千降卒。几乎是兵不血刃了。
一连串的彪炳战绩,换来的是朱文忠的迅速上位: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
很明显啊,朱元璋就是要扶植养子朱文忠为股肱亲信。
在陈友谅努力东进之时,吴国公朱元璋除了急匆匆命他的得意干儿子朱文忠上战场建立军功之外,同时也不断东进,蚕食张士诚的领土。
他的目光注视着长江的入海口—江阴,这个大江之尽头,大海之开端,很自然地落入了他的“法眼”。要取江阴,必先取马驮沙。
于是,徐达、常遇春和桑世杰受命进击马驮沙。
马驮沙,就是今天的江苏靖江。这个地方,如今有江阴长江大桥横跨而过。但是,在元末明初,马驮沙,却是一个沙洲岛。万里长江到了此处,江面陡然收窄,除了江面上冒出一个五六百平方公里的马驮沙之外,江面水域缩小到一千米之宽,战略地位马上显现。渡江战役必从此处着手。在南宋初年,韩世忠和岳飞都在此驻过军。特别是岳飞,他带领军马由江北而来,对这个沙洲岛很重视,不仅在此驻军,还将百姓安顿于此。从此,马驮沙就成为一个居民点,至今还有岳爷爷的纪念寺庙。
朱元璋要取马驮沙,目的就是夺取它的南岸城市—江阴。
小小马驮沙,如何抵挡徐达常遇春和桑世杰?战果是:一鼓而下。
不过,为什么朱元璋如此重视马驮沙,要派出黄牌部队?徐达已经很厉害了,再加上常遇春,还有一个心口刻着一个“勇”字的桑世杰?原因,只有一个:务必攻克。
马驮沙到手后,朱元璋再派出一支军队,抢占太湖的马迹山。
太湖,在江阴以南,马迹山有张士诚的驻军。元璋的用意很明白:翦除江阴的左右翼,令其孤立无援,然后另有部队直捣黄龙。
马迹山之战,是水战及登陆战。朱元璋环顾左右,命俞通海出兵。
俞通海,出自巢湖水师的将军,取金陵时,战功赫赫,现在领命对付太湖马迹山的张士诚部队,自然是小菜一碟。几轮冲锋,马迹山的守军解甲投降。张士诚的救援部队还没抵达战场,俞通海已经挥师上岸迎头痛击东吴军队。东吴军长途跋涉,还没来得及休整就被俞通海猛攻得大败而逃。
好了,江阴左右两翼已经翦除,元璋再命二十四将之一的吴良领兵直捣江阴。
吴良,在历史演义小说里往往描绘成一位武林高手,事实上,也差不多的。他武艺超群之外,还有一项绝活—潜水侦察敌情,简直就是《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张顺”。
恰恰好,江阴这个地方,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传说中,施耐庵还在江阴的某个大宅院做了好几年的教书先生。也许,吴良的故事,给了老施不少启发吧。
张士诚的部队驻扎在秦望山,依山为营,居高临下,吴良与同袍赵继祖、郭天禄计议后,决定分兵强攻。
这是夏季六月的一天,天气很闷热,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江阴临近大江和海边,大气强对流现象很普遍。吴良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决定分兵强攻是有道理的。
赵继祖打头阵,张士诚部队出来迎战,两军相遇,刀枪并举,一番厮杀,双方一度僵持。吴良与郭天禄再发兵投入战斗…
就在此时,天空闷雷隆隆,不知从何方飘来滚滚乌云,遮天蔽日,刚刚才烈日灼心,一瞬间竟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郭天禄建议吴良鸣金收兵,吴良斩钉截铁地说:此乃破敌良机。
说完,他纵马前奔,高呼杀敌。郭天禄、赵继祖急忙挥军直插敌军左右两翼。
张士诚部队恰好处于迎风坡,大风吹刮到他们眼睛都睁不开,敌人已到面前,措手不及,难以抵挡之际,又下起大暴雨。
吴良军队不知从哪里来的士气和斗志,在狂风暴雨中,竟然越战越勇,毫不畏死。
张士诚部队,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指挥官,终于是全线崩溃。
这场仗,仅仅持续了一个时辰,江阴守兵全面败北。
吴良军队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江阴城。
自此,先挫其两翼,后捣中央的江阴战事宣告胜利结束。
朱元璋赢得了长江口的控制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