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澜——探险、夺宝、激战,看一个小人物终成一代枭雄的热血传奇》
第12节

作者: 有骨难画
收藏本书TXT下载

  车子停下,驾驶室的车玻璃落下,开车的是她的那名助力,这人向我们招了招手,示意我们上车。

  在车上,周洲坐在加长车厢部分的真皮座椅上,身穿一身热带冲锋衣,地面上放着三大一小外加一个堪称巨型的,共五个可以随时拆卸与组装的模块化背囊,里面全都塞满了,能让背囊直接立在那里。
  她这身打扮跟三天前我见到她时大相径庭,上次可以说是美艳,而这次还颇有几分英气。
  看我们全部坐定了,周洲说:
  “三位的基础装备与给养都在这里,你们看看合不合心意。”
  这五个背囊,其中小的那个肯定是她给自己准备的,而另外三个大的则是给、冉业成以及她那个开车的助力准备,以我的眼光,这个助理别看中等身材,比我矮了小半头,与冉业成相仿,但在之前谈条件时,这人站在周洲的身后目光如炬,走起路来脊柱永远与颈椎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状态,并且脚下走得很快却没有声音,身子没有正常人那样的上下起伏,如果不看脚,会感觉他是在贴着地面“飘”。

  而这些特征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此人膂力必然过人,二是他的下盘不是一般的稳固,所谓膂力,最初是一个内家拳法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以脊柱为核心的一套发力体系,能称得上是“膂力过人”的,外形未必有多么魁梧,多么强壮,但其发力效率、不强调某一块肌肉的孤立力量而是全身整体的整体力量必然十分强大,所以这类人通常极有可能是那种外形看着很普通,不识货的根本不会对其引起注意的样子,可要是动起手来,就能爆发出与那貌不惊人的外形极不匹配的超强战斗力。

  除了在真正见识过这类人出手的实力之前,最直接的判断方式就是观察对方的脊柱形态,因为多年的练习必然使他与常人不同。
  我之所以了解这些倒不是因为我练过什么内家拳法,而是我以前在外籍兵团参加伞兵团跟步兵团的人因为看劳军演出争前排座位而群殴的时候碰上过这样一个高手,他也是个中国人,就是这个年龄与我相仿,身高比我矮了十多公分,在我当时的眼光中看起来相当普通甚至是有些其貌不扬的人,仅仅用一拳打在我的心窝上就让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发了三次力却硬没站起来,并且在此之后还难受了一个多星期,那也是我打架生涯中极少数吃亏的几次的其中一次,后来我跟他成了朋友,我问他他这么一个要身高没身高,要肌肉没肌肉的人怎么能打出这么重的拳头来,他给我简单的讲了讲其中的原由,并且告诉我他家是习武世家,这身本事都是从家传的拳谱上自己练出来的,我这才明白一二。

  他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就文凭来说跟我一样,都是高中毕业,可讲起练拳的事情,却极有见地,颇有一代宗师的风范,由于被打再加上听了这段话,这也就让我对此事的印象特别特别的深。
  而周洲的这个助理的身形体态,完全符合当年那位高手给我所讲所演示的要点,并且他脚下的功夫看起来比那位高手还要更甚一筹;结合这些情况来看,这助理是助理,恐怕更多的作用是保镖才对,且一定是个狠角色,落魄之时还能带着这种硬茬儿跟在左右,可以想见她风光的时候得是一副什么派头。
  同时,周洲这次也用介绍的方式让我们正式的互相认识了一下,从这里我得知她的这位助力名叫徐布,比我大一岁,是个从事各类玩儿命行当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江湖”。
  言归正传,除了我们三个的大型背囊外,那个比大型背囊大了2倍以上,比小型背囊打了3倍以上的巨型背囊则明摆着是给冉景成这个巨汉准备的,我后来还用手拽了一下他的背囊,用力之下竟然没拽动,不知道里面塞的是什么居然这么重。
  而我把自己的背囊打开简单的看了一下,心说她给我们准备的还真齐全,其中有探路者强光手电筒,还是照明距离可达50米以上的超强亮度型号、可以用作照明也更可以作为火源的燃烧棒、能在水下使用,不会造成用火隐患的冷烟火、高能量的压缩食品与饮品还有可快速补充葡萄糖的含化片、一个采用工程塑料包装,每次更换新氧气袋可在水中使用半小时以上的便携式水肺,“北斗-2”卫星定位手持终端机、以及让我相当意外的防毒面具等。

  不过其中最合我心意的还是一柄设计极其精巧的“子母刀”,所谓“子母刀”,就是这刀分内外两层,外层为一个正面为刀刃,反面为锯齿的宽大刀身,通过刀柄上的一个旋转开关控制,摁住手柄顶端的一个红色按钮并向内旋转触发卡榫锁死的时候两者就固定为一个整体,而同样摁住红色按钮并向外旋转时则会打开卡榫,此时向外一抽,就能把刀柄从原本的刀身中给抽出来,抽出一段比外层小一号,外形设计完全不同的柳叶状刀身。

  而设计成这样也可以为是用心良苦,在野外作业的恶劣环境下,刀具往往不能兼顾强度与锋利这两者,因为想要强度大,那除非是材料相当过人,否则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厚度,而大厚度在压强的限制下当然不可能锋利,若要为了锋利将其过度开刃的话,又必然会降低厚度从而影响强度,从而无法劈砍硬物,这也是各国军队都明令禁止给军刺开刃的最主要原因,宁可让军刺钝一些,也不能让其强度变低,在使用中有崩口甚至是这段刀身的风险。

  反过来说不开刃强度是保持住了,可在很多需要切割的作业中又玩不转了,目前常见的不管是军用的还是民用的刀具,解决这个矛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类似瑞士军刀的设计,在一个刀柄内安装多种不同的刀身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可这样一来全刀又变的相当臃肿,并基本丧失了战斗能力,完全退化成了一种工具刀,这个缺点在民用领域还好说,但在强调实战的军用领域却是不能被忍受的。

  而眼下的这柄“子母刀”则能较为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外层的刀身厚重宽大,可以劈砍硬物而不怕强度不足,即便内部要有容纳“子刀”的中间而中空化,但外层的厚度摆在那里,中空的这点影响也不大;而若需要锋利的刀刃进行切割作业时,“子刀”就能发挥作用了,从中抽出完成作业后再放回到外层“母刀”之中,还能受到后者的保护,对于“子刀”来说,这种设计其实就相当于有两层保护,一层是固定在外层的“母刀”,再往外就是刀鞘,这刀鞘与“母刀”交叉可组成能轻易剪断钢筋的刀鞘。

  另外刀的刀柄也是中空的,拧下来的盖子是个指南针,里面存有打火棒、鱼线等野外生存工具。
  就这柄“子母刀”以及包里面那些在特种部队都并不常见的野外行动时的“高级货”,乃至这个模块化背囊本身,那不敢说是价值不菲,但也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周洲口口声声说自己现在有财务危机,可在该出手的地方依然如此阔绰,我一边摆弄着这柄让我心仪不已的“子母刀”,一边在心里感叹,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