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事》
第28节

作者: 春秋客2019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那时候的鞭炮大体分两类,一类是小鞭,另一类是炮仗。少有其它花色。
  小鞭多为手工擀制,筷子粗细,一寸多长,内装黄色火药,一头栽捻。点燃了响声极为清脆。要把鞭捻编起来,或二百头、或一百头、或五十头编成一挂,分别用字纸包成一包。也有黑色火药的机器鞭,个头略小,响声沉闷。

  这小鞭,两、三角钱一挂。买回家后,大年初一起五更拉一挂长的,正月十五过小年再拉一挂短的。其余的都拆散了,孩子们在衣裳兜里装几个,与伙伴们一起,“叭”一个,“叭”一个的零散放了。东西不多,却也过足了瘾。
  炮仗,也叫两响、二踢脚等。比大拇指略粗,六、七寸长,中间偏下栽捻。牛皮纸搓成炮筒,内装两种火药,下半截装“竖药”,上半截装“横药”,中间用胶泥芯子隔开,却又以鞭捻相连。上端用细线扎住,下端用纸捻塞住。每十个捆成一捆,称作“一把”。燃放时,取出一个,或戳在地上,或用手捏住炮仗上端。点燃炮捻,引爆下端的竖药,“轰”的一声,炮仗高高的飞了上去,“嘎”的一声,横药在空中炸响。留下一团烟雾慢慢飘走,片片碎屑纷纷落下,响声却传遍四野。

  这炮仗一块钱能买三、四把,再个大的,一块钱只能买两把、一把。一般人家买上几把,也要有计划的燃放。大年三十上坟,放一把,起五更放一把,十五放几个,其余的再零散放了。也有极为嗜好此物的男人,平日里省吃俭用,偏过年放鞭炮要奢侈一把。背了老婆,装出二十斤粗粮,到集上粜了,买一筐头鞭炮回家。五更里尽情燃放一通。自家过足了瘾,街坊四邻却也沾光白听了响声。
  每年腊月十二,呈委集过后,村子里就零零星星的响起了鞭炮声。过年的气氛,立时就有了几分。
  杂货市上,五花八门的年货摊子挨挨挤挤。卖年画的摊子最抢眼。架子上摆一摞一摞的年画。背后的墙上,高高的钉了钉子,栓一长绳,用小夹子夹了年画,一张挨一张的挂满,红红绿绿很是热闹。集上的人群,多远就能看到。

  文化***前的年画,内容丰富。有二尺多宽,一人来高的中堂“挑山”。是装裱过的,外带对联。画面是印刷品,内容多为“富贵牡丹”、“松鹤延年”等吉庆画,也有“甘露寺”、“百岁挂帅”等热闹人物画。一块多钱一副。只有准备结婚办喜事的人家,才舍得买上一副。
  更多的是对开纸大的印刷画,有胖娃娃抱大鲤鱼、天女散花等等。一毛五一张,一般人家要买上几张,回去贴在家里黑糊糊的墙壁上,花钱不多,却很增几分过年的喜庆。
  还有一种连环画极有特色,是由几条竖条组成,四条、六条或八条为一副。每条竖条宽一尺,长四、五尺,每条上面印了四、五个画面,每个画面下方,有若干文字述说画面内容。几条竖条的内容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大闹天宫”、“岳飞传”、“杨家将”等等。这连环画极得孩子们喜欢。还不识字的时候,故事大多听大人讲过,对照起来,画面内容却也看得明白,以后上学认字了,看了文字叙述,体会更为真切。每天睁开眼就看到这画,故事情节烂熟于心,竟成了人生启蒙的文学作品。

  文化***开始后,年画的内容统统变了。除领袖像之外,就是样板戏的大幅剧照。举着红灯的李玉和、咬牙切齿的李铁梅,引吭高歌的郭建光、扬鞭跃起的扬子荣,不一而足。却也为农家小屋增添了一股豪气。
  赶年集  (下)
  文化***前的年集,杂货市上总有三五个卖“灶王爷”的摊子。
  摊子都小的可怜,只是在地上舖了一块包袱皮,上面摆一摞毛头纸印的灶王爷而已。摊子虽小,却很红火,每个摊子都围了一大堆人。那小贩双手不停的忙活,把一张一张的灶王爷卷起来,递给买主,收钱、找零。每张收两毛钱。
  据上年纪的人讲,这灶王爷不能叫“买”,只能说“请”,以示恭敬。年轻人多不以为然,既然花了钱,自然是买了。因此并无多少忌讳。
  这灶王爷,是在长一尺半,宽一尺的毛头纸上,以黑、红、绿三色木板套印。上面四分之三的地方,印了双人正面头像,左边一个戴官帽、长胡子的老汉,右边一个有皱纹却涂了红脸蛋的老妇人。老汉就是灶王爷,老妇人自然是灶王奶奶了。二人面目呆板,却衣着鲜艳。印刷的比较粗糙,有那灶王奶奶的两个红脸蛋,居然挪到了鼻子、耳朵上。买家并不大计较。下四分之一的地方,竖行印了二十四节,正月初几立春、正月二十几雨水云云。二十四节与头像之间,有一横行大字,“××年,×龙治水”,用的是天干、地支的年号。

  卖灶王爷的摊子只有年集才有,却每年大都是这几个,少有新面孔出现。
  灶王爷的头像部分,是用三块雕好的杜梨木版套色印制,年年用它,无需变换。印下面文字部分的木版,只印黑色,有一块就够了,却要一年一雕,不能重复使用。印、卖灶王爷的人家,都藏有“万年历”。每年入冬,就要在万年历上,查出次年交二十四节的月、日,几龙治水等,据此雕出木版。印刷时倒很简单,吃饭桌子上放一块木版,刷上颜色或者墨汁,把裁好的毛头纸复在上面,用手抚平,轻轻揭下来,晾干。裁出来的纸张,要印完一色,换版再印第二色。

  灶王爷拿回家,女主人要先看次年是否有闰月,几月几日芒种;男主人要先看几龙治水,何日立春何日清明等。有闰月的年头十三个月,一家人的口粮也要算计着吃下来,芒种过后新麦子下来就能接上陈粮。那几龙治水有意思。据说一龙治水的年头雨水最多,多龙治水的年头雨水少,治水的龙越多,越不下雨。看来中国的古人,早就知道大锅饭会压抑积极性这个道理。可惜发明大锅饭理论的西方人,一定没有看见过中国的“灶王爷”,还不懂这简单的真理。

  那时人们的纪年方式很有特点,说年号用阳历,如1964年、1965年等,人们大都记不住什么甲辰年、乙巳年。说月、日却用阴历。各色的节日、家人的生日、逝去先人的忌日、还有五天一个集日,无不以阴历记载。月份牌还少见,何种庄稼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大多要看灶王爷上二十四节的日期而定。还有许多农谚帮忙记住。如:“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薯”、“芒种三天见麦茬”、“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当时”等等。

  细琢磨这“灶王爷”,竟很有几分当今美人挂历的意思,或许是中国农村最早的美人挂历?

  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把贴了一年的旧灶王爷揭下来,在院里放桌子摆供品,点燃旧灶王爷,送他上天汇报。还要磕头祷告:“灶王爷一路走好,上天多言好事”云云。看来这灶王爷,竟是玉帝派下来监视每户人家的特务,庄稼人老实,只得把丧神做喜神敬了。
  腊月三十的下午,把“请”回来的新灶王爷,贴在锅台上方的隔山墙上。摆上供品,还要膜拜一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